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1 毫秒
281.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uman hepatocellular liver carcinoma cell line,HepG2)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2(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2,SREBP-2)基因表达的影响,从信号调控通路水平进一步探讨姜黄素的降胆固醇作用机理。方法分别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技术研究姜黄素对HepG2细胞SREBP-2核片段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bHLH)表达及SREBP-2 mRNA的影响。结果20 mol/L姜黄素可以促进HepG2细胞SREBP-2核片段bHLH增多,而对SREBP-2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促进HepG2细胞SREBP-2核片段bHLH的增多,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表达,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2.
[目的] 明确浙贝母叶斑病的致病菌种类,并筛选有效杀菌剂。[方法] 采用病组织分离法,从浙贝母叶斑病病株中分离纯化真菌,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翻译延伸因子-1a(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a,TEF-1a)和微管蛋白基因(tubulin gene,TUB)并双向测序,经DNAMAN 9.0软件拼接后利用基本局部对齐搜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进行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鉴定真菌种类,采用菌饼接种寄主植物和组培苗的柯赫氏法检测致病性,以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室内筛选病原真菌的有效杀菌剂。[结果] 从浙贝母叶斑病病株中分离纯化获得1种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分离物的ITS、TEF-1a和TUB扩增片段与GenBank中Diaporthe eres(无性型为Phomopsis oblonga,P. oblonga)相应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9.73%和96.95%(登录号:LC342971、MW804672、MT561360)。在间座壳属中,分离物与P. oblonga的亲缘关系最近。该菌株接种浙贝母植株和组培苗后诱发浙贝母叶斑病。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异菌脲、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咪鲜胺对该真菌的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0.174、0.084、1.092、0.041、0.619和0.004 mg·mL-1;6种杀菌剂对P. oblonga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为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咯菌腈和异菌脲。[结论] 本研究证实,P. oblonga是浙贝母叶斑病病原真菌,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是防治浙贝母叶斑病的有效杀菌剂。  相似文献   
283.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cinale Kimura et Migo)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通过测量经络电压探索铁皮石斛的归经作用。方法测定铁皮石斛汤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值、pH值、总抗氧化能力。召集20名健康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服用铁皮石斛汤剂,8 g铁皮石斛粉冲泡于80 mL水中),对照组(饮用等量水),每组10名。服用药物前后进行人体经络电压的测量,选取12条经络上(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心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膀胱经)的合穴和原穴作为经络电压的测量点,均以合穴为正极,原穴为负极,记录经络电压的变化。结果通过pH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铁皮石斛呈现弱酸性。与蒸馏水比较,铁皮石斛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抗氧化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升高(P<0.01)。在经络电压测定中,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和膀胱经的电压升高,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和心经的电压则无显著变化。结论铁皮石斛对可以显著增加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和膀胱经所属的六腑经络的电压,对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和心经所属的五脏经络的电压则无显著作用。经络电压的变化规律与铁皮石斛的抗氧化性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84.
作为居于全球致死量首位疾病的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致死率高,具有难治愈、易留病根、疗程长等特点,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妇女和肥胖人群,且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全球每年心力衰竭患病人数约4000万人,死亡率超过10%[1]。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大小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  相似文献   
285.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脂肪变性肝细胞HepG2模型探索芦丁预防脂肪聚积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评价芦丁对HepG2细胞毒性的影响;用0.5 mmol/L OA诱导人肝细胞株HepG2建立体外脂肪聚积细胞模型,并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和甘油三酯(TG)含量判定细胞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在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芦丁和油酸不会导致HepG2细胞中LDH激增,但油酸会造成细胞内TG聚积。而芦丁能有效抑制OA诱导的HepG2细胞中TG的聚积,以及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ycerola cyltransferase,DGAT)的转录(P<0.05),同时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的转录(P<0.05)及翻译(且与芦丁浓度计量相关),进而促进其靶基因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CPT)的转录。结论芦丁能够激活脂肪变性肝细胞HepG2中PPAR-α的转录和翻译,进而促进其靶基因CPT的转录,加剧了脂肪酸的降解代谢,与此同时对DGAT转录的抑制阻止了TG的合成。该结果进一步阐明了芦丁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为芦丁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86.
苦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在药品开发和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先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在苦参开花期五个组织中共检测到227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137种在不同组织部位均存在, 18种在根部特异性积累。与根组织相比,苦参的茎、叶、花和幼嫩的豆荚中分别有156、155、156和150种差异积累代谢物。然后,利用PubChem和SwissADME数据库确定了苦参中有47种黄酮类潜在药效成分,并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预测了这些潜在活性成分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潜在靶点(58个)。通过STRING数据库将这些靶点构建蛋白互作关系网络,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基于“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多层次系统地挖掘苦参黄酮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筛选到10种关键的潜在药效成分。它们主要分布于根、花和豆荚中,但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苦参黄酮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以AKT1、ESR1、EGFR、PIK3R1、TNF以及PTGS2等为关键靶点,通过调节AGE-RAGE信号通路、PI3K...  相似文献   
287.
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平衡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内脂质含量增多形成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特征变化之一.巨噬细胞可以通过CD36和清道夫受体A-Ⅰ等膜受体摄入胆固醇,同时通过清道夫受体B-Ⅰ、ABC家族等逆转运膜受体将胆固醇逆转运出细胞,从而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平衡,阻止其在细胞内堆积形成泡沫细胞.本文对巨噬细胞内与胆固醇平衡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