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治疗Neer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因Neer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行PHILOS接骨板固定的47倒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Constant评分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结果 4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2±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5.6士43.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8.0±41.6)mL,平均住院时间(11.3±3.2)d,并发症发生率为14.7%;Constant评分术前为(21.74±8.24)分,末次随访为(82.83±7.2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7,P<0.01).结论 PHILOS接骨板是治疗Neer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老年锁骨骨折合并肺挫伤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对32例大于60周岁老年男性锁骨骨折合并肺挫伤患者,根据锁骨S形解剖特点采用合适粗细克氏针贯穿固定的同时予以雾化吸入或(和)气管切开吸痰等方法防止肺部并发症。结果:无1例发生严重肺部并发症,术后随访2~8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并取出内固定物且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向外退针现象。结论:老年男性锁骨骨折合并肺挫伤患者,行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的同时,围手术期及时采用雾化吸入或(和)气管切开吸痰等方法治疗,能有效防止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并避免因剧烈咳嗽排痰引起的克氏针松动及向外退针,停骨折固宗币始稳富有别千骨折俞会.  相似文献   
23.
研制纳米晶胶原基骨(nHA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支架,了解VEGF体外缓释效果及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成骨诱导后粘附、增殖的影响,为骨组织工程寻求一种新型复合支架材料.利用生物学方法将VEGF负载于nHAC,制备具有VEGF缓释效果的复合支架;h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成骨诱导后种植于VEGF缓释支架上行体外增殖.分为四组:实验组A:nHAC、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肝索(heparin,HP)和VEGF(nHAC-FN-HP-VEGF);对照组B:nHAC、FN和VEGF(nHAC-FN-VEGF);对照组C,nHAC、HP和VEGF(nHAC-HP-VEGF);对照组D:nHAC和VEGF(nHAC-VEGF).通过检测支架材料上VEGF的释放量和持续时间,及种植细胞后细胞的黏附率、不同时间点(3、7、10、14 d)支架材料中细胞数、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比较分析不同复合支架材料对细胞粘附、增殖的影响.人第三代MSCs 经诱导培养14 d后,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实验组A的VEGF缓释量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4 d),细胞黏附率最高,为61.8%;各组支架中的细胞数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长,实验组A的细胞数增加较快,与相同时间点其他各组材料中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时间点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表达实验组最高,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电镜打描发现4组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实验组A的细胞增殖、分化状况明显好于其他组.hMSCs经诱导培养后可具有成骨细胞特性,hHAC-FN-HP-VEGF缓释支架具有较好的VEGF缓释效果,能显著提高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可作为较理想的新型复合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一期翻修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人11例,其中9例采用清创、假体取出后一期翻修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9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迹象。关节评分(Harris评分):75—90分,较术前平均提高35分。[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需要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只要诊断明确,彻底清创、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5.
经后路椎间植骨治疗下腰椎滑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体间和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对比两种不同植骨融合的近远期效果。方法腰椎滑脱有手术指征患者,据CT判断椎管内马尾及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平卧位后有无神经症状分为两组,A组14例,CT示椎管内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明显及平卧位后神经症状部分消失,采用经后路椎管开窗减压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B组20例,CT示椎管内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不明显及平卧位后神经症状基本消失,采用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以上患者均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随访时间1~2年,4~6个月椎体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无椎体间植骨脱落至椎管内,腰、下肢疼痛明显缓解及下肢肌力、感觉均有恢复,4~6个月后均能恢复日常生活及极轻体力工作。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椎体间和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及术中平均输血量无明显差异,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A组植骨所需量少于B组。  相似文献   
26.
腰椎滑脱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2年比利时医师Herbinlaux最先描述了L5在骶骨上向前滑移的病例,1854年Kilian用希腊文spondylo-isthesis(椎体-移位)将此症命名为腰椎滑脱症,原意是有峡部裂的脊柱滑脱。1957年Taillard定义为“由于关节突间连续断裂或延长而引起椎体与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向前移位。”现一般是指腰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起的上腰椎相对于下腰椎或骶椎向前或向后的移位。如今,腰椎滑脱症已属骨科常见病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 NGF)受体 Trk A在新生鼠、幼鼠及成鼠脊髓的分布状况、进而分析 NGF的作用机制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新生鼠、幼鼠及成鼠脊髓 NGF受体 Trk A的表达。结果显示 ,新生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有胞核 Trk A表达明显 ,胞浆及胞膜无表达 ,中间带、背角均无表达。幼鼠前角运动神经元胞浆 Trk A表达明显 ,胞核少量表达 ,胞膜无表达 ;部分中间带、背角神经元胞浆有表达。成鼠前角运动神经元胞浆及部分胞膜都有 Trk A表达 ,胞核无表达 ,中间带、背角神经元胞浆以及胶质细胞也明显表达。推论 ,新生鼠时胞核中 Trk A可与配体结合引起神经元的生物效应 ;成鼠 Trk A则主要作为一种膜受体与配体结合而发挥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对下肢肌肉组织中高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ansfection of high affinity nerve growth factory gene,TrkA)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影响以及内源性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NTs)的生物学作用模式。[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1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麻醉后采用改良的Allen氏重物打击方法(50g/cm)损伤T12节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假手术和脊髓T12节段损伤48h后大鼠下肢肌肉组织中TrkA和NGF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奇髓T12段损伤48h后,下肢肌肉中神经-肌肉接头处有TrkA明显表达,在肌细胞质中有较强NGF表达。正常和假手术组成年大鼠下肢肌肉中末见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受体大量表达有利于受伤运动神经末梢摄取内源性神经营养素并上行转运至受伤神经元发挥其生物效应以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n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修复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胫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中段形成10mm长的骨缺损,右侧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作为实验组,左侧骨缺损处植入单纯NHAC作为对照组。术后3、6、9、12wk分批处死动物,行一般情况、缺损区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染色分析等指标检测,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一般情况:各组兔术后恢复及进食均正常,伤口无炎症反应,愈合良好。②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6wk骨缺损部分修复,9、12wk骨缺损完全修复,3、6、9、12wk骨缺损修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③X线:实验组缺损区术后3wk可见有骨痂生长,9wk骨缺损基本修复,对照组术后12wk缺损区基本修复,各观察时间点实验组骨缺损修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④组织学染色:实验组缺损区新生类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状骨出现的时间较对照组早,并且不经软骨介导即可直接成骨,而对照组以“爬行替代”方式修复骨缺损。结论同种异体兔MSCs复合NHAC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单纯NHAC强且迅速,能够对大段骨缺损进行快速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对腰椎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进行测定,研究腰椎不稳患者神经根管出口与其神经症状相关性.方法 患者组选择腰4、5不稳有手术指征患者20例.正常组无腰5神经根相应刺激症状者20例;采用MRI定位测量患者手术前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行对照分析.结果 患者与正常组椎间神经根管出口面积对比及上横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不稳患者神经根管出口矢状位面积和上横径的改变与其症状的出现有解剖学意义.结论 腰椎不稳患者症状的出现可能由于神经根管出口上横径变窄和神经根扭曲使脊神经受刺激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