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8例高龄(≥75岁)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尽量复位大小转子并张力带钢丝固定。结果手术时间58~98 min,出血量200~380 ml。无切口感染及肺栓塞发生,2例出现尿道感染。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4.5±0.5)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76~94(84±3)分。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早期下地行走、关节功能恢复快、近期效果满意,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但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采取图文并茂的方法,将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功能锻炼、行为规范,拍照、制作成讲义,发放给11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患者,给予讲解,指导开展术后康复。患者康复技能掌握率92.3%,对护理健康满意率95.7%。认为图文教育适合老年患者,有助于促进其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张波  庞清江  章海均  袁义 《中国骨伤》2012,25(9):788-79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与观察到的出血明显不符,这是由于隐性失血存在的缘故。隐性失血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延长了康复锻炼的时间,严重影响术后疗效。因此,有效地预防隐性失血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了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止血带、手术时间与手术创伤、术后抗凝、单双膝置换、自体血回输等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为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后急诊给予真皮下血管网层反取皮回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0例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0例;年龄16~67(48±13)岁。车祸伤19例,碾轧伤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5±1) h。所有病例给予I期彻底清创,真皮下血管网层反取皮植皮后多切口引流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覆盖7~10 d。拆除VSD观察创面成活情况:如果坏死面积大,需清创切痂待创面肉芽生长满意后择期再次取皮植皮术;小面积坏死皮肤加强换药直至愈合。结果:30例均获随访,时间7~48(20±11)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30例经Ⅰ期成活面积均达到85%以上;5例皮肤坏死范围在12%左右,Ⅱ期经再次清创游离植皮后愈合,其余患者经过加强换药后均获愈合。真皮下血管网层回植的皮肤颜色、弹性、感觉、耐磨耐压性良好,各关节活动良好,未见明显皮肤粘连引起肢体活动受限。结论:真皮下血管网层回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可大大降低了创面感染率,促进了皮片与创面的贴敷,利于引流,提高了反取皮的成活率,改善了下肢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袁义  章海均  张波  罗浩  杨超 《中国骨伤》2017,30(4):300-303
目的 :探讨不同冲洗时间对于关节镜治疗老年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3例老年化脓性膝关节炎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节镜下清理、置管及术后灌洗方法治疗,根据不同冲洗时间将患者分为冲洗1周组(10例)及冲洗2周组(13例),通过比较术后皮温恢复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等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2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3±2.3)个月,无一例复发。术后两组患者CRP均在2周时恢复正常;冲洗2周组血沉在术后2周恢复正常,1周组术后2周血沉仍高,在术后3周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膝关节皮温恢复正常时间1周组为10~20 d,平均(15.5±1.9)d;2周组8~17 d,平均(13.4±1.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术后1个月,2周组膝关节活动度较1周组明显好转(P0.05);术后3、6个月,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术后1个月,2周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1周组高(P0.05);术后3、6个月,两周组膝关节Lyshol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均已稳定,根据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1周组优3例,良6例,可1例;2周组优5例,良7例,可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老年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创伤小,清创彻底,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推荐冲洗2周,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髋部手术后谵妄发病率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邬耀军  庞清江  刘江涛  曹帅  胡月明 《中国骨伤》2015,28(12):1156-1161
目的:采用 Meta分析综合评价老年髋部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病率。方法:检索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Pubmed数据库有关老年髋部手术术后谵妄发病率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制定文献摘录表;采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计算I2以检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当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按照年龄阶段、谵妄评估量表及文献统计区域进行亚组分析。各文献采用Begg方法检验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加权合并的老年髋部手术术后谵妄发病率为17%[95%CI(16%,18%)].其中纳入的5篇文献中髋部择期手术术后谵妄发病率与髋部急诊手术相比明显降低[OR=0.32,95%CI (22%,45%)].小于80岁与大于80岁的谵妄发病率分别为21%[95%CI(19%,23%)]和21%[95%CI(19%,24%)];CAM与其他评定量表的谵妄发病率分别为23%[95%CI(21%,26%)]和19%[95%CI(17%,21%)];亚洲区域与欧美区域的谵妄发病率分别为17%[95%CI(15%,20%)]和23%[95%CI(21%,25%)].Begg方法检验未见明显发表偏倚(P<0.05).结论:老年髋部术后谵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于急诊术后。为了利于老年术后谵妄发病率的评估、降低异质性及可能的发表偏倚,需要制定更标准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月明  庞清江 《中国骨伤》2015,28(11):1042-1047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手法复位在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 和PubMed,获得1987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有关手法复位和PVP及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对入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选择疼痛(VAS评分)缓解、后凸角(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等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包含5篇随机对照研究,2篇非随机对照研究。2篇研究为手法复位联合PVP与单纯PVP治疗OVCF的效果,5篇研究为手法复位联合PKP与单纯PKP治疗OVCF的效果。所有研究均来自中国,共纳入410例研究对象(465个病椎).与单纯PVP比较,手法复位联合PVP能更好地改善Cobb角(WMD=-7.35;95%CI:-12.15,-2.54)和椎体前缘高度(p<0.01),但两组在VAS评分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1;95%CI:-0.45,0.42);与单纯PKP比较,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在VAS评分改善、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PVP及PKP治疗OVCF相比,手法复位联合PVP能更好地改善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而手法复位联合PKP在疼痛缓解、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方面均无明显优势。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礼仪镜对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锻炼中不良姿势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109例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按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实施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离床站立、行走康复时使用礼仪镜开展参照姿势训练,评价训练3d后两组患者站立、行走姿势偏差发生频次。结果观察组不良姿势总发生率9.5%,明显低于对照组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礼仪镜能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教育的直观性,及时纠正训练姿势偏差,从而降低不良姿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波  袁义  章海均  罗浩  杨超 《中国骨伤》2019,32(8):701-706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单纯切断术与切断固定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0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切断组和切断固定组。单纯切断组18例,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62.2±6.1)岁;病程(8.5±2.2)个月。切断固定组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60.5±6.3)岁;病程(8.1±2.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观察Popeye畸形发生例数,采用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7(14.3±2.1)个月。单纯切断组8例术后出现Popeye畸形,切断固定组未出现Popeye畸形。单纯切断组手术时间(40.55±7.51) min,切断固定组(75.33±9.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下降,术后3个月单纯切断组VAS评分低于切断固定组(P0.05),但术后6、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切断组术组及切断固定组术后3、6、 12个月UCL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单纯切断组UCLA评分较切断固定组高(P0.05),但术后6、12个月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UCLA评分,单纯切断组优5例,良10例,差3例;切断固定组优8例,良12例,差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结论: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单纯切断术与切断固定术对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早期单纯切断术疗效优于切断固定术,晚期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月~2011年7月,我院对16例新鲜明显移位的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8"字缝线法固定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57岁。侧位X线片及CT片显示骨折块移位3~10 mm。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1.2手术方法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