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112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66篇
综合类   169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阿霉素对骨肉瘤 (OS 732 )及其耐药细胞 (R OS 732 )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不同浓度阿霉素单独以及阿霉素和异博定共同作用下骨肉瘤 (OS 732 )及其耐药细胞 (R OS 732 )钙离子电流的变化。结果 OS 732细胞的峰值电流为 -0 .2 36 96± 0 .0 1nA(n =10 ) ,R OS 732为 -0 .30 14 9± 0 .0 4nA(n =10 )。二者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异博定单独作用 ,当异博定浓度为 1ug/ml时 ,OS 732细胞的峰值电流降低为原来的 5 7.4%;R OS 732细胞的降低为原来的 5 0 .81%。阿霉素单独作用 ,随阿霉素浓度的增大 ( 1~ 10 0ug/ml) ,OS 732细胞峰值电流由 -0 .2 0 6 6 9± 0 .0 9nA降到 -0 .10 70 3± 0 .0 6nA ,降低到原来的 45 .17%。R OS 732细胞的峰值电流由 -0 .2 8435± 0 .0 4nA降至-0 .2 3873± 0 .0 3nA ,降低到原来的 79.18%。当阿霉素浓度为 10ug/ml,加入浓度为 1ug/ml的异博定时 ,峰值电流降低到单独应用浓度为 10ug/ml阿霉素的 ,OS 732为 73.44%,R OS 732为 91.32 %。结论 阿霉素无论单独作用还是联合异博定应用 ,都能降低骨肉瘤 (OS 732 )及其耐药细胞 (R OS 732 )钙离子电流 ,而且对上述两组细胞降低的程度完全不同。对OS 732细胞的降低幅度要明显大于R OS 732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总结诊治12例儿童舟骨骨折的经验,为早期、正确地治疗儿童舟骨骨折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1999年1月~2006年12月间诊治12例儿童舟骨骨折,男9例,女3例,年龄10~15岁,平均12.5岁;右侧10例,左侧2例.根据改良Herbert舟骨骨折分型,12例患儿中A1型1例,A2型3例,B1型1例,B2型2例,B3型1例,D1型3例,D2型1例.4例新鲜稳定型骨折、2例新鲜不稳定骨折以及2例D1型骨折予以石膏外同定治疗;1例骨折块移位>1mm的B2型骨折闭合复位失败后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例B3型及1例D1型骨折分别行经皮DTJ空心螺钉内同定术;1例D2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游离髂骨移植术.结果 石膏外同定治疗的8例患儿均于术后平均7.2周获得了临床骨愈合,术后所有患儿均无腕痛,患手握力平均恢复至健侧的91%,患侧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恢复至健侧的93%.经手术治疗的4例患儿于术后平均7.8周(B2型5周,B3型5.5周,D1型7周,D2型12周)获得了骨愈合,除1例D2型有轻度腕痛外其余3例均无腕关节症状,术后患手握力恢复至健侧的平均90%,患侧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至健侧的平均91%.所有手术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儿童舟骨骨折临床及X线表现相对较隐匿,早期正确的诊断和确切的外固定是预防骨折不愈合和骨不连的关键,植骨+内固定是舟骨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3.
单玉兴  宋之明  曲志刚  李鸣  高辉 《吉林医学》2008,29(19):1679-1680
锁骨中段骨折是最常见的锁骨骨折类型,通常指喙锁韧带内侧界和肋锁韧带外侧界之间的骨折。闭合性锁骨中段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骨折不愈合率仅为0.1%,但保守治疗会给患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来较大的痛苦及生活不便。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院采用双钩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闭合性锁骨中段粉碎骨折8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明确臂丛神经根部的力学性质并观察大鼠臂丛神经根部断裂瞬间的生物力学状态.方法 对大鼠C5~T1神经根进行在体分组拉伸测试,记录载荷一延长量:计算应力-应变值,绘出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曲线上分析神经根的各项生物力学性能指标.结果 ①各神经根所承受载荷各不相同.②牵拉角度不同,断裂部位不同.③不同角度牵拉时的最大载荷并不相同.④C5、C6、C7神经根初始横断面积与最大张力之间呈正相关,而C8、T1两神经根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大鼠各臂丛神经根间的生物力学性质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神经根的初始面积不同,所承受的最大载荷亦不同,牵拉角度不同,最大载荷及断裂部位亦不同.这可能与各神经根出脊髓的解剖位置及牵拉时受力不均衡有关.  相似文献   
35.
聚己内酯/聚乳酸膜防止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ZW  Xu XX  Yang CD  Pang XD  Ji HR  Yan JJ  Zhu D  Xiao G  Yu D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4):1497-1500
目的 探讨将聚己内酯/聚乳酸(polycaprolactone/polylactic acid,PCL/PIA)膜置于硬膜外,以减少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方法。方法 用大鼠96只,L1、L3全椎板切除,分为空白对照组、自体游离脂肪片组及PCI/PIA膜组3组。术后1、3、6、12周处死动物。对硬膜外瘢痕形成及粘连做大体及组织学观察,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硬膜外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检测相应脊髓中P物质、c-fos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CL/PIA膜组硬膜外瘢痕粘连减轻,术后3周及6周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TGF-β表达量明显减少,脊髓中P物质、c-fos表达减少;脂肪片早期可减轻硬膜外瘢痕粘连,但后期粘连也有所加重,脊髓中P物质、c-fos表达也有相应改变。结论 聚己内酯/聚乳酸膜可减轻硬膜外的瘢痕形成及粘连,使脊髓中疼痛介质P物质、c-fos表达减少,有助于防止术后腰腿痛的复发。  相似文献   
36.
股骨、胫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多存在不同程度不足.2年来用交锁髓内钉非"C"型臂下治疗肌骨、胫骨骨折30例,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介绍一种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髋臼发育不良.[方法]从1982年10月~2001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共有63髋(56例患者)因髋臼发育不良而行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患者年龄为8~42岁,平均20.7岁.术前X线片显示Wiberg CE角平均4°,髋臼覆盖率平均60%,Sharp角平均51°,髋臼角平均为27°,除2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Shenton线不连续).[结果]37髋(32例患者)有6个月~8年的随访结果,平均45个月,其中30髋疼痛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Wiberg CE角平均44°,Sharp角平均37°,髋臼角平均12°.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6.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分.术后并发症包括2髋骨块被吸收.[结论]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较适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髋臼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自体坐骨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二组,实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50只大鼠于T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再取右侧坐骨神经10mm移植到脊髓缺损处,近端接脊髓,远端接马尾,分别于术后2、4、6、8、12、22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移植处坐骨神经、吻合口远端马尾神经、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并用摄像机记录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对照组:8只大鼠,于13水平切除左半侧脊髓10mm,不移植坐骨神经,观察脊髓缺损远端马尾神经和左右肢坐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坐骨神经的轴突及髓鞘部分崩解,密度降低,无再生轴突形成。实验组术后4周电镜下偶见移植处坐骨神经髓鞘及轴突形成,术后8周光镜及电镜下可见较多细的有髓神经纤维,22周时接近正常;同时观察到左后肢坐骨神经再生;大鼠后肢功能部分恢复,肌力达3级。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再生能力,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骨胚胎发育、改建及病理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明确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病变处骨膜组织中的含量,探讨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方法:标本来自1990-01/2004-12年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骨关节二科收治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19例,年龄4~13岁,取材部位为假关节病变处骨膜组织;以10例正常骨膜做阴性对照,年龄10~15岁;15例胫骨闭合骨折断端周围骨膜做阳性对照。所取标本均经家属及本人同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上述标本骨膜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 结果:①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表达。②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假关节病变骨膜内表达的阳性程度与创伤后骨折断端骨膜无明显差异(P > 0.05),但都明显高于正常骨膜(P < 0.05,P < 0.01);二者在骨膜内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P < 0.01)。 结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骨膜组织中基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病理条件下表达增强影响骨生成,是形成假关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神经系统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属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成员,是一种与组织代谢和细胞分化、增殖有关的细胞因子.近年研究发现,IGF-1对于维持神经细胞的生存、生长和损伤后的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3].现就IGF-1对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