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目的 :评价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26例,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男12例,女14例;年龄8~62岁,平均34.2岁。病理结果:纤维结构不良11例,骨孤立性骨囊肿7例,骨巨细胞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术前未进行病灶活组织检查,术后送慢病理,手术采取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结果:26例均随访至恢复日常生活,随访时间8~42个月,平均25个月。参照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进行功能评估。术后末次复查股骨正侧位X线片,植骨边缘及植骨体部未见低密度影,植骨区骨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病灶,内固定物无松动、变形。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无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肿瘤复发与病灶刮除植骨技术有关,刮除后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处理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利用此方法可以获得疾病的长期治愈,减少复发,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的原因及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然而术后的疼痛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术后疼痛的原因可分为医源性,假体源性和患者源性3大因素.围手术期疼痛的处理包括术前的宣教,超前镇痛,假体的选择与设计;术中的处理主要包括合适的手术入路,保持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平衡,术中膝关节周围鸡尾酒镇痛;术后主要包括口服镇痛药物,股神经组织以及患者的自控镇痛.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围手术期多种镇痛方式联合应用的多模式镇痛.对于围手术期的疼痛进行充分的干预,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更好的进行功能锻炼,从而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男,21岁,因左侧大腿远端摔伤后出现一软组织肿物10年余,于2012年1月2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骑自行车时摔伤左侧大腿远端,摔伤2个月后发现左侧大腿远端前方一组织肿物,约花生粒大小,质硬,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局部无红肿,屈膝时有酸痛,压痛不明显,发病至今未行特殊治疗,今为求手术切除肿物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6.
1基本概念 肩峰指数(Acromion Index,AI)这一概念首先是由Nyffeler等提出[1],他直接反映了肩峰横向的延展度。也可以理解为肩峰对其下方组织的包容程度。测量肩峰指数首先需要一张患者的肩关节正前位X线片,所谓正前位是指拍摄一侧的上臂自然下垂,患者肩部放松,处于中立位。  相似文献   
17.
18.
19.
患者,男,41岁,右侧髋关节外侧间歇性疼痛3年,加重1年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髋关节外侧不适、疼痛,疼痛性质为酸痛感,常可耐受,在行走、下蹲、起立、上台阶或肢体被动内收时疼痛感加重,平时不能侧卧,休息时疼痛可缓解。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患者未对上述症状采取任何治疗措施。2011年12月1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右侧大转子骨质破坏,右大转子区软组织肿物”收入院。患者否认结核病病史,  相似文献   
20.
髌骨软骨母细胞瘤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1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酸痛,右侧股四头肌萎缩,并伴有行走乏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右下肢股四头肌肌电图检查,考虑为股神经损害,给予药物"弥可保"营养神经治疗,但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3月4日就诊并入院。患者无明确外伤史。查体:双下肢等长,右侧股四头肌萎缩,右侧髌骨上10cm处周径较左侧短缩5cm,右膝关节无内、外翻畸形,未见明显肿胀,触之皮温略高,右膝关节浮髌试验阴性,髌骨摩擦试验阴性,髌骨压痛阳性,无半月板及韧带损伤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