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动脉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为探讨单纯性肥胖症儿童颈总动脉、股动脉是否具有早期动脉硬化的形态学改变、变化的程度以及相关因素,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分别检测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双侧颈总动脉、股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流速度(PSV和EDV),并检测两组儿童的血脂。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动脉内膜呈现不同程度的毛糙、不光滑、连续性差、限局性增厚,有的形成局部强回声斑块,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中度肥胖组和重度肥胖组、病史<5年组和≥5年组、男孩组和女孩组之间,动脉IMT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与血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G)水平成正相关(r=0.705和0.56)。提示中、重度单纯性肥胖症儿童颈总动脉、股动脉具有不同程度的早期动脉硬化改变,其变化程度与肥胖程度、肥胖病史长短、性别以及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田秀范  齐菲  刘亚东 《吉林医学》2006,27(8):998-998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本病手术治疗多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椎板减压,以缓解手、腿麻木,握拳无力等症状。手术方法分前路、前外侧及后路手术3种。我院颈椎前路手术一般采用植骨融合术和钛网、钛板固定术。2005年7月7日,我院又采用人工间盘前路置换获得成功。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男患,48岁,四肢麻木1个月,伴四肢无力。颈部活动略受限,右侧上肢感觉迟钝。双Hoffmann征阳性,双Babinskii征阳性。颈椎CT示:C5 ̄6,C6 ̄7间盘向…  相似文献   
14.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死亡方式。方法 :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 ,采用电镜和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的死亡方式。结果 :电镜观察发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4h后各个时间点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缺血再灌注 4h后各时间点均可见到凋亡及坏死的神经细胞 ,其中以凋亡细胞为主 ,再灌注 2 4 h最多。结论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死亡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加皮肤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对12例有皮肤或软组织缺损的糖尿病足患者采用抗感染、降血糖及局部有效清创后,采用VSD治疗。待局部控制感染,肉芽覆盖创面后,在创面上行二期游离移植植皮。结果:12例患者,10例一期植皮全部成活,2例大部分成活,植皮边缘或者软组织缺损较多处部分坏死。行常规换药至伤口愈合。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皮片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特别针对armstrongⅡ~Ⅲ度糖尿病足溃疡(查证),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1985年3月 ̄2002年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17例22髋,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及心理状况做好评估。术后加强护理,给予抗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防止术后并发症等系列护理。结果: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脱位、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康复出院。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3.5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系列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金成  高忠礼 《吉林医学》2007,28(3):369-370
目的:介绍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技术和优势。方法:2005年1月~2006年7月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42髋)。手术切口长度均小于8.0 cm。结果:手术时间27~90m in,双极头平均手术时间37.5min,全髋关节55min。双侧关节置换备血400ml,单侧不输血。髋臼杯平均外展45°(范围30°~56°)。所有患者术后下肢长度等长。无塌陷或松动、无大腿疼痛、无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骨折。并发症均为本术式开展早期发生。结论:微创人工髋关节手术是未来发展方向,成功应用这种技术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足够完善的手术训练和熟练地应用器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施行颈后路单开门减压,同时颈前路选择性椎间减压,植入Cage或钛笼,而后行钛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24例患者随访平均6个月以上,均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按Odom评分标准:非常满意11例(占45.83%),满意10例(占41.66%),基本满意2例(占8.33%),不满意1例(占4.16%),总有效率95.83%,优良率87.5%。结论:前后入路治疗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明显提高彻底减压及植骨融合率,并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的颈椎椎管狭窄症方面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既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分析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包括术前宣传教育、术后活动及抗凝治疗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接受实验观察的84例患者经积极的预防护理后,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有4例患者有局部肿胀或者血肿的现象,经及时治疗缓解。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宣传教育,并对术后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三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脊柱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及四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脊柱损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08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病例行回顾性分析,按骨折类型的不同分为压缩骨折组,爆裂骨折组,骨折脱位组,多节段脊柱损伤组。对爆裂骨折组及骨折脱位组行两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三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两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5例术后出现损伤平面再次移位,而使用三或四对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者没有此现象,同时三或四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方面低于两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结论:伴有移位的脊柱骨折,在损伤椎体的上或下位两个椎体内使用两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减少术后再移位,维持脊柱稳定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