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3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血清N-端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在骨转移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7例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48例和无骨转移组(对照组)39例,采用不同分类依据将骨转移组分为A.B.C三个亚组。定量测定N-MID.β-CTx和TPINP。结果 N-MID.β-CTx和TPINP在骨转移组中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PINP和N-IMD在与骨转移程度呈正相关。各标志物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检测血清N-MID.β-CTx和TPINP水平都能反映骨转移患者的病情,对于骨转移诊断及病情监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患者68例,采用传统入路胸腰椎手术患者36例,其中单节段腰椎滑脱症18例,胸腰椎骨折18例;男性21 例,女性15 例,年龄19~72岁;椎旁肌入路手术患者32例,其中腰椎滑脱症16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16例,男性19例,女性13 例,年龄21~68岁。术中测量T12和L4水平椎旁肌入路间隙距中线距离并观察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比较两种胸腰椎手术入路患者手术效果JOA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卧床时间,以及术前术后有关影像学指标变化(Cobb角和椎体前缘相对高度)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自然肌间隙分离显露关节突和横突非常简便;在胸腰段和下腰椎该间隙距中线的距离不同,男性T12水平为(2.1±0.6)cm,女性平均为(1.9±0.7)cm;男性L4水平为(3.7±1.0)cm,女性为(3.3±0.6)cm。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94.1±13.7)min]、出血量[(91.6±16.9)mL]、切口长度[(7.6±0.8)cm]等方面均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141.8±19.6)min]、出血量[(218.7±32.3)mL]、切口长度[(17.4±2.1)cm]明显减少(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Cobb角和椎体高度的恢复上结果相近,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是从自然肌间隙进入分离显露,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损伤小、显露简易清晰等优点,可用于大部分后路胸腰椎手术,是符合微创理念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3.
摘 要] 近些年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已成为治疗胸腰段骨折最普遍的方法,但术后内固定失败以及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多。如何预防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后如何选择合理的手术术式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通过查询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章,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外科治疗术式选择及疗效评估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4.
目的:采用解剖学方法探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具成人脊柱区标本,在尽可能地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前提下,对标本腰椎各节段进行ULBD手术,手术前后对腰椎各节段行CT扫描,测量上终板、间盘、下终板平面椎管面积、椎管前后径和左右横径。结果:手术后标本的上终板水平、间盘水平和下终板水平椎管纵径、横径及椎管面积均比手术前增大(P<0.01)。结论: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前提下,ULBD手术能够有效地进行腰椎管扩大,即完成神经减压。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关节镜清理术对不同分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为膝关节OA患者关节镜清理术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Kellgren-Lawrence X线及Outerbridge关节镜分级标准将134例膝关节OA患者分为早期(58例)、中期(28例)和晚期(48例),并对不同时期的膝关节OA患者进行相应清理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8.6 个月,对早、中、晚期膝关节OA患者的主观满意度、VAS和HSS评分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及不同组间的比较。结果:患者主观评定,早期患者满意40例(68.9%),中期患者满意16例(57.1%),晚期患者满意6例(12.5%),即满意患者所占构成比早期及中期患者高于晚期患者( P<0.05),早期患者高于中期患者( P<0.05);早、中和晚期OA患者膝关节VAS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P<0.05),HSS评分术后则较术前明显升高( P<0.05);术后中期和晚期OA患者VAS评分高于早期组( P<0.05),HSS评分低于早期组( P<0.05);术后晚期OA患者VAS评分低于中期组( P<0.05),HSS评分高于晚期组( P<0.05)。结论:关节镜清理术对早期及部分中期OA患者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VAS和HSS评分疗效好,提示OA患者应在患病早期及时行关节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6.
慢性颈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颈部深、浅肌肉在颈椎的运动、姿势和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针对颈深肌的训练对于缓解疼痛有明显疗效,颈深肌在慢性颈痛诊疗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认识。本文从颈深肌的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和训练方法3个方面对颈深肌与慢性颈痛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肌电图、核磁共振和超声等方法的特点,评价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电振幅、横向弛豫时间和募集等指标的研究成效,介绍颈部屈曲训练(CF)和颅颈屈曲训练(CCF)在针对深颈屈肌训练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加深对颈深肌与慢性颈痛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7.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感染的病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再次行翻修手术的患者81例(排除因感染行二次手术的患者),患者术前常规检查结果、术中所见及手术后处理等均详细记录。结果 81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发生感染,其中浅部感染1例,深部感染2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3.7%。结论髋关节翻修术后感染的风险明显增高,与患者术前身体状态及其他潜在疾病、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术中血供较少的纤维组织残留过多、术后治疗及护理不当均有关系;术中应尽量切除血供较少、质地较硬的纤维结缔组织,对于有慢性疾病及年老体弱患者,适当延长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加强术后护理,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预防感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8.
超声介导靶向微泡造影属于"超声分子影像学"的范畴,是指将微泡造影剂通过血管途径进入靶组织,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来观察靶区在组织水平、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成像,借以反映病变区组织在分子基础方面的变化。特异性靶向超声微泡表面携带有对靶分子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探针(单克隆抗体或其他配体),  相似文献   
69.
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介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特殊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5月,治疗前足软组织缺损15例16足,其中(足母)趾离断4例,(足母)趾皮肤撕脱3例,(足母)趾及2、3足趾皮肤坏死1例,前足背侧皮肤及足趾坏死5例,前足跖侧皮肤缺损1例,双足足趾和部分前足坏死1例.应用胫后动脉皮瓣3例,第一跖背动脉皮瓣6例,胫前动脉皮瓣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3例.结果 除1例游离移植皮瓣尖端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皮瓣质地外形满意.结论 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很多,以第一跖背动脉皮瓣和游离皮瓣移植为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自1986年至2003年,我们对20例(24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依据脱位程度分型Ⅰ~Ⅲ度,不同分型采取不同手术对策;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进行Harri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经过平均6.7年的随访,本组病例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35.8分改善到术后88.6分.其中7髋施行了1次翻修术、1髋施行了2次翻修术.结论成人先天性髋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因其存在的病理改变严重,手术中应注意软组织松解与平衡,髋臼成形,股骨短缩,臼与股骨上段假体的个体化设计.良好的术前准备设计及术中对各种不同病理情况的分析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