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的13例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6~78(54.08±13.91)岁。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根据X线和CT评估骨折复位以及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Rockwood胸锁关节评分评定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77±4.6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3(11.00±1.75) d,骨性愈合时间3~4(3.65±0.46)个月。手术时间50~76(54.08±13.91) min,术中出血量20~56(46.08±11.15) ml,住院时间6~14(8.31±2.32) d。术后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83±11.26)分;Rockwood评分(13.70±1.85)分,其中优11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患者功能恢复优良,是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9例腘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5~73岁,平均49.6岁,腘窝缺损创面为6.5 cm×3.5 cm~17.0 cm×8.5 cm。根据解剖学基础,结合腘窝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设计并切取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为18.0 cm×10.0 cm,最小为7.5 cm×4.5 cm。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膝关节活动功能、患者认可度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9例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皮瓣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皮瓣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例,可1例。皮瓣肿胀评级,早期:Ⅰ度6例,Ⅱ度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1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移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易于推广,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TCD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55例为观察组,45例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分析TCD联合弥散张量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各向异性分数(FA)、相对FA(rF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较低,搏动指数(PI)值较高;相比轻、中度患者,重度患者的PSV、EDV、MV、FA、rFA、ADC、cAMP水平较低,PI、cGMP水平较高(均P<0.05)。PSV、EDV、MV、FA、rFA、cAM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I、cGM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相比弥散张量成像、TCD,联合诊断对该疾病的诊断效能较高。结论:TCD联合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可更为准确地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发展,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于2010年3月-3012年3月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8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3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脑脊液中NSE和IGF-Ⅰ含量,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为主,分别占40.6%、59.4%、40.6%,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为主,分别占82.1%、96.4%、100.0%,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分别占84.6%、96.2%、69.2%、88.5%;病毒性脑膜炎急性期,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和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期NSE和IGF-Ⅰ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脑膜炎组NSE的浓度最高,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SE和IGF-Ⅰ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损伤的标志物,并依据NSE和IGF-Ⅰ在不同类型脑炎中表达水平间的差异,判断脑炎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对于股骨颈骨折需要皮牵引治疗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减弱,加之需要长期卧床、活动受限,便秘发生率尤其高。便秘的发生会对患者心理、生理产生不利影响,延缓了患者的恢复。因此,做好便秘的护理是工作重点之一。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谈谈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皮牵引患者便秘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多见,多采取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我院应用经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例,均表现为单侧颈肩部及肢体放射痛,牵拉试验(+)。术前正规保守治疗半年以上,症状仍无法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活动;术前行颈椎正侧位片及动力位片、CT三维重建、MR和肌电  相似文献   
17.
<正>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LSS)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1]。虽然各种临床症状、电生理和影像学表现可用来协助诊断LSS,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诊断"金标准"[2、3],也没有一致性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案来指导临床[4~9]。2010年,Barz等[10]首次报道了神经根沉降征,指出阳性神经根沉降征可能对严重的中央型LSS(椎管横截面积80mm2[2、11])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神经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感染、便秘、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功能、疼痛、畸形评分分别为(4.35±0.44),(40.91±2.30),(40.58±1.18),(3.60±0.23)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3.88±0.18),(39.32±2.48),(39.00±1.37),(3.41±0.36)分],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89,2.379,5.114,2.512;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电解质紊乱、便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9%,2.9%,5.9%,5.9%,低于对照组的17.6%,17.6%,23.5%,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81,3.981,4.221,4.221;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总体满意度分别为(28.88±0.91),(29.06±0.81),(18.50±1.19),(18.65±1.04),(95.18±2.8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采用保守治疗6 ~36个月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随访结果,回顾分析在该治疗模式下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AVN)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本院采用双侧内收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有完整资料的6~ 36个月龄DDH患儿,治疗结果的评价采用周永德、吉士俊的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和Bucholz-Ogden分型标准进行AVN评价.[结果]63例101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5~4.25年,平均3.2年.优良率为80.2%,13髋发生AVN,发生率为12.8%,3髋发生再脱位,发生率为2.9%.[结论]采用内收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屈髋90°~ 120°外展位外固定是治疗6~36个月DDH一种良好方法,AVN的发生与患儿的脱位程度、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4年10月就诊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61~78岁,平均(67.69±7.92)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62~75岁,平均(68.12±7.79)岁。观察组患者接受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关节疼痛程度和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制动持续时间、住院总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633~1.291,P0.05);术后1、2、3、4周时,观察组患者的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7.105~9.378,P0.05);术后1、3、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量表(Ne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906~4.039,P0.05)。结论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