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密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与HLA-B27相关的脊椎及关节的免疫性、炎症性病变所伴有的骨质密度与骨矿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其骨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双能量骨密度仪(DEXA)测定16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病例作比较。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已有明显降低.晚期病例股骨颈骨密度仍低于对照组.但因晚期病例椎体周围软组织的骨化、矿化.使腰椎骨密度值反而增高。结论 ①强直性脊柱炎本身从早期开始即伴有骨量丢失.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同时应防止骨量丢失及畸形出现。②晚期患者因脊柱周围软组织骨化.使DEXA测量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椎体骨量丢失,采用QCT方法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22.
目的测定MMP9 mRNA在小鼠胚胎和成年期长骨发育阶段的表达,并与MMP13 mRNA的表达相比较,探讨MMP9,MMP13在长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用同位素标记探针显示小鼠不同发育阶段长骨组织中MMP9 mRNA与MMP13 mRNA的表达。结果小鼠胚胎15.5d时在胫骨原发性骨化中心及软骨壳外侧有大量MMP9 mRNA表达,MMP13 mRNA的表达局限在原发性骨化中心及软骨的肥大软骨细胞末端。在1月龄小鼠胫骨切片中,MMP9 mRNA主要在骨与软骨交界处表达,MMP13 mRNA在骨与软骨交界处与干骺端小梁骨的表面均有表达。结论 MMP9在小鼠胚胎期长骨发育的基质降解和骨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软骨吸收和软骨内骨化的另一个标记物。1月龄小鼠MMP9 mRNA仅在骨与软骨交界表达处,不参与骨基质的降解和转换。  相似文献   
23.
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关节镜检查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关节镜观察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探讨改良Bristow术式和镜下Bankart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7月~2007年10月,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62例,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21~67岁.平均39.8岁.术前脱位痫程平均87个月.手术中先行肩关节镜检查,根据镜下观察关节脱位的病理类型、病变程度如:有无肩盂、肱骨头骨性缺损、Bankart 损伤程度和关节囊盂肱切带松弛等病变分别行政良Bristow手术或关节镜下缝合锚Bankart 重建术.疗效评估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功能评分. 结果 行改良Bristow手术45例,关节镜下缝合锚Bankaa重建术17例.,术后平均随访64.2个月,术前与术后平均UCLA评分分别为22.6±4.4和29.8±4.2(P<0.01),肩关节前屈上举分别为(136.8±14.2).和(156.6±17.8).(P<0.01),外展90°位外旋(52,5±16.4)°和(72.4±11.3)°(P<0.01).终末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再次脱位,术后恐惧试验阳性6例(9.6%),其中60例(97%)患并恢复术前工作.所有患者被问及若健侧肩关节出现相同疾病时.都愿意接受相同手术治疗. 结论 利用关节镜观察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病理改变及病因,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清晰处理肩关节不稳定病变原因、重建肩关节解削结构,恢复关节的稳定性,掌握好不同手术方法的指征,无论是改良Bristow手术方法还是镜下缝合锚Bankart 重建术都应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观察随访利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椎下一位相邻椎体高度在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4月采用美国Kyphon公司提供的微创器械及特制球囊,对我院收治的7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85个椎体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1~3年,分别测量患者骨折椎体下一位未骨折椎体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高度,以及患者腰背部疼痛变化情况。结果所有研究对象(n=70)术后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VA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8.39±1.14分,下降为术后一周的3.42±1.81分,最后随访时的2.67±1.28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前、术后复查X线片示下一位未骨折椎体的高度未发生明显形态学变化,椎体前缘与椎体后缘高度比值(Ha/Hp)术前(0.953±0.010)与最后随访(0.926±0.031)时点的比较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中线与椎体后缘高度比值(Hm/Hp)术前(0.931±0.019)与最后随访(0.894±0.059)时点同样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椎体后缘与对照椎体后缘比较(Hp/Hp+1)术后(0.956±0.033)及末次随访(0.949±0.039)与术前比(0.963±0.029)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患椎下一位未骨折椎体术后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畸变,即高度轻度减低,但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亦没有明显的再骨折迹象。但对于此类患者应该进行术后的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年龄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一周测定静脉血中骨钙素(bone γ-carboxyglutamic acid protein,BGP)及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Ⅰ collagen,CTX)的水平.结果 手术后CTX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患者手术前后CTX值均变化较大;而骨折患者BGP值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其余病人BG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中老年人在骨科手术前后存在骨代谢的变化,手术后CTX水平较术前升高,提示骨吸收过程活跃;BGP水平较术前降低,提示骨形成过程受到抑制.骨质疏松患者术后CTX升高程度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临床通过检测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中潜伏期波N60计算重度腕管综合征(CT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方法。方法检测对象为15例17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未能引出的重度CTS患者和6名健康对照者(作者医院健康查体者),检测点为掌远侧横纹(0点)近端2cm( 2点)及远端2cm(-2点)和4cm(-4点)处3点及中指1点共4点,以患者所能感知最低刺激的3~4倍强度的1.1Hz0.2ms方波分别刺激腕关节和中指所获的SEP峰间差计算SNCV。结果通过N60波峰间差计算所得自掌远侧横纹到中指间的SNCV范围正常对照组为45.1~89.2m/s,平均(67.4±13.0)m/s;在进行中指刺激检测N60波的12腕中,8腕N60波明显延长,SNCV为9.3~21.2m/s,平均(15.6±4.2)m/s(P<0.01),另4腕完全未测出。结论正中神经SEP的N60波可作为对运动和感觉电位均未测出的重度CTS患者进行诊断时判断传导异常的客观指标之一,通过这一方法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7.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 isc d isease,DDD)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现已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2〕。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 ial d isc rep lacem ent,ADR)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DDD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  相似文献   
28.
华北部分地区汉族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华北地区汉族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华北地区918例4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测量。结果 我国部分地区40岁以上人群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8.2%。其中男性4.4%,女10.6%(P<0.01);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城乡之间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 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女性高于男性,城市与农村相同,尚须进一步纵向研究探索病因以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9.
手术小型化微创化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理想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常太 《中国骨伤》2012,25(6):445-447
<正>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椎间盘源性腰痛、退行性脊柱侧弯等一系列腰椎退变引起的具有腰痛和(或)腿痛的症候群。1934年Mixter和Barr[1]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956年Verbiest[2]系统阐述了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病例解剖特点及手术效果。近半个世纪以来,外科医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采用减压加各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治疗了大量的病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10]。这些治疗方  相似文献   
30.
影像数字化测定法观察日本正常妇女指骨骨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影像数字化测定法观察日本正常妇女指骨和掌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随年龄和绝经而变化的规律。方法以345名年龄在25~81岁之间的日本正常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像数字化测定法测定其非优势侧手的近侧指骨和掌骨的BMD,及指骨和掌骨的指数。结果当年龄大于50岁时,掌指骨的BMD及指骨和掌骨的指数均呈显著下降,且绝经后组与绝经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近侧指骨和掌骨的BMD年减少率分别为0.69%和0.74%,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指骨与掌骨的BMD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7,P<0.01)。结论绝经后松质骨和皮质骨均存在骨量加速丢失的现象,近侧指骨的BMD测定和掌骨的BMD测定一样具有筛选骨质疏松患者的作用,影像数字化测定法在筛选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