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8篇
综合类   172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应用多股腘绳肌腱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ACL损伤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5.4(17~50)岁,全部经膝关节镜最后确诊。并在关节镜下分别于ACL股骨胫骨附着处建立两骨隧道,重建ACL的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股骨侧以带袢钢板(Endo-buttons)悬吊固定,胫骨侧以生物型阻滞螺钉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5.8(13~23)月。术前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Lachman试验19例阳性。术后屈膝90°时前抽屉试验20例阴性,1例阳性;Lachman试验19例阴性,1例弱阳性,1例阳性。Lysholm评分术前36~58分,术后71~95分,术后总优良率95.2%。结论:双隧道多股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能更好地有效恢复膝关节动态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8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急诊采用清创、骨折复位、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个月。发生间隙性钉道感染3例9孔,经针对性治疗后治愈。无深部感染及螺纹钉松动。骨折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膝、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L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固定方法。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53.
pBMP/MPTCP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猪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磁性多孔磷酸三钙(MPTCP)结合制成人工骨,手术造成兔桡骨中段1cm缺损,分别嵌入pBMP/MPTCP(A组),自体红骨髓/多孔磷酸三钙(BM/PTCP)(B组)及pBMP/MPTCP(C组)。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大体标本骨痂量、X线、组织形态学、骨钙素检测、新骨形成面积比、生物力学实验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三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修复且生物相容性良好,但A组较另二组有更多新骨形成及更好的力学性能(P<0.01);B,C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pBMP/MPTCP有以下特点:促进新骨形成能力强,生物相容性良好,有良好的填充作用,可在体内逐渐降解。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或联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安全性和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腰椎间盘炎患者47例,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后近期内疼痛缓解情况、感染控制情况及远期劳动能力恢复情况。其中20例仅行前路病灶清除术,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融合术,15例行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L3-4椎间盘炎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及前路固定术。结果:47例手术后3~7天腰部痉挛性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床上活动不再受限;手术后体温均无增高,伤口一期愈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再加以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不增加控制感染的难度,而且对恢复劳动能力及减少腰痛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假体松动的原因及翻修技术。方法:应用进口或国产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对16例髋关节疼痛、难以履行假体功能的人工髋关节施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果:(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假体松动可能与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形成有关。(2)彻底清创以及建立良好的骨床是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用于关节内骨折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累及关节的松质骨骨折91例,将骨折复位后以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引流2—3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3月内均达到骨性愈合。6例遗有关节功能部分受限,余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一定强度,能维持松质骨骨折稳定直到骨折愈合,能完全吸收骨化,有利于骨修复,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是关节内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57.
髌股疼痛综合征病因学新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髌股关节解剖结构高度不对称,其接触面积、压力在运动时发生变化,髌骨运动轨迹复杂,维持髌骨稳定性的因素众多.内侧髌股韧带是防止髌骨外移的主要结构,需对其进行重建.该文就髌股疼痛综合征病因中对Q角的重新认识、性别因素、肌肉收缩时间、肌力因素、疼痛来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总结超时限胭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1995年2月~2006年1月,收治28例胭动脉损伤时间超过8h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3~53岁。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3例,火器伤2例,锐器伤3例,绞扎伤2例,其他6例。20例未扪及动脉搏动,8例动脉搏动减弱。2例见裸露胭动脉和/或活动性喷血,8例直接手术探查,1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胭动脉及分支有彩色血流信号通过。7例胭动脉缺损〈5cm,9例缺损〉5cm。损伤至血管再通时间8~150h,平均31.8h。采用端端吻合、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6例,截肢12例。结果 行动-静脉吻合或桥接术的16例患者,15例血管再通,肢体存活,其中12例1年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3例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另1例枪伤患者因吻合血管术后1d再次栓塞,行二期截肢;血管吻合术后肢体存活率94%(15/16)。28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11年,平均4.2年。无死亡患者,截肢率43%,病残率54%。结论 胭动脉损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血管再通时间和侧支循环的血氧代偿能力;延误诊断和治疗是严重胭动脉损伤截肢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
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胛盂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 13例肩胛盂骨折患者按改良的Ideberg分型分类 ,Ⅰ型 2例 ,Ⅱ型 1例 ,Ⅲ型 1例 ,Ⅳ型 9例。Ⅰ、Ⅱ型用标准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 2 7mm拉力螺钉固定。Ⅲ、Ⅳ型用后侧Judet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AO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 ,平均 14个月。以最后 1次检查结果为准 ,对肩关节的功能进行临床效果评定 :优 7例 ,前屈、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 10°~ 15°。良 4例 ,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16°~ 3 0° ,前屈后伸正常。可 2例 ,肩关节各方活动、旋转均较健侧差 3 1°~ 60°。结论 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有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人工关节置换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关节是骨科常用的内置物,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增多,髋部骨折随之增加;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关节毁损率也随之增加;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大剂量化疗的应用,恶性骨肿瘤行保肢治疗的病例也随之增加。故人工关节的应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它对恢复患者的劳动生产能力,恢复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有很大好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关节置换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甚至有些并发症可使患者重新致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其并发症及防治作一介绍。1材料与方法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