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3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3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00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543篇
内科学   16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63篇
外科学   303篇
综合类   463篇
预防医学   359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631篇
中国医学   238篇
肿瘤学   1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是一类可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产生,又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进行负向调节的蛋白质分子。众多研究发现SOCS蛋白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负向调节 JAK/STAT信号通路的分子家族。本文将着重阐述介绍SOCS家族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蛇床子素对OPG基因敲除小鼠和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方法 选择3种不同剂量的蛇床子素作用于OPG基因敲除小鼠和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以双能X骨密度仪检测动物全身骨密度的变化;将动物腰椎做硬组织切片,并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其骨小梁的变化。结果 对于OPG基因敲除小鼠,蛇床子素能提高其全身BMD,以中剂量(10mg/(kg?d))组提高最为明显,低剂量(5mg/(kg?d))次之,而高剂量(15mg/(kg?d))组效果最差。蛇床子素能提高OPG基因敲除小鼠腰椎骨小梁体积分数,增加骨小梁数目,增加骨小梁厚度,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其中以5mg/(kg?d)组作用最明显,其次为10mg/(kg?d)组,而15mg/(kg?d)组则效果最差;对于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不同剂量的蛇床子素均能显著提高大鼠全身BMD,其中以中剂量(100mg/(kg?d))组为最佳。蛇床子素能显著提高大鼠腰椎骨小梁体积分数,以100mg/(kg?d)组最明显。显著增加大鼠腰椎骨小梁数目,以75mg/(kg?d)组最明显。蛇床子素100mg/(kg?d)组能增加大鼠腰椎骨小梁厚度。不同剂量的蛇床子素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腰椎骨小梁分离度,其中以75mg/(kg?d)组和100mg/(kg?d)组最明显。结论 蛇床子素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从而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其疗效与给药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失控的过度免疫应答,是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发病机制。病毒劫持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调节的负反馈丧失、多种细胞因子异常升高,损害了肺泡弥散功能并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靶向冠状病毒细胞因子风暴的特异性治疗研究,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托珠单抗、卡莫他特、血液净化治疗等已取得系列成果,其可能是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有效手段。但COVID-19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上述治疗的研究成果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来验证。本文就冠状病毒肺炎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调控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报道1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救治成功的病例,分享重型COVID-19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和结果 患者为武汉市医务工作者,起病前曾多次接触COVID-19患者,2020年1月16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少许白黏痰,1月22日出现发热(最高38.5℃)并入院治疗,查CT示双肺散在少量渗出,予口服奥司他韦、静脉输注莫西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加强营养等治疗。1月26日出现胸闷气急,咽拭子检测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阳性,CT示双肺渗出较前增加。1月28日气急加重,输注甲泼尼龙(40 mg,每天1次)和人免疫球蛋白(10 g,每天1次)治疗。1月30日体温升高至40.7℃,气急进一步加重,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83%(吸氧量10 L/min),淋巴细胞计数降至0.5×109/L,调整甲泼尼龙剂量(40 mg,每12 h 1次)及人免疫球蛋白剂量(20 g,每天1次),增加胸腺法新(1.6 mg,皮下注射,每天1次)等治疗,体温恢复正常,胸闷气急逐渐好转。1月31日SpO2 88%(吸氧量10 L/min),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大片渗出影。2月2日SpO2 95%(吸氧量5 L/min),开始逐渐减少甲泼尼龙用量。2月3日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炎症较前好转,2月4日及9日复查咽拭子示SARS-CoV-2核酸阴性。结论 早期及轻型COVID-19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失代偿时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降低免疫指标,但剂量不宜过高,必要时可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帮助平衡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5.
目的:调查肝癌患者动脉化疗栓塞(TACE)血管造影栓塞终点与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评价了210例行TACE的肝癌患者。根据预先确定的主观血管造影化疗栓塞终点尺,对案例进行了分级。用 K-M分析评价生存。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确定生存的独立预后风险因子。结果所有生存中值周期是21.2个月(95% CI,15.4~26.9个月)。主观血管造影化疗栓塞,Ⅱ和Ⅲ级终点的栓塞患者26.5个月(95% CI,16.0~35.2个月),比IV 级栓塞患者17.1个月(95% CI,13.2~20.3个月)的生存中值周期显著要长(P=0.035)。多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下列因子都是独立存在的,消极的生存预后指标:主观血管造影化疗栓塞终点IV 级[危害比(HR),95% CI,1.42~4.41;P=0.002]。结论做TACE时,栓塞在居间位置,顺行血流部分淤滞的终点,与栓塞在较高位置、顺行血流淤滞的终点比较,生存率提高。肿瘤介入医生做TACE时,应考虑这些居间位置和前向血流部分淤滞的血管造影终点的目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TNF-α与IL-1β对胃癌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原代培养腹膜间皮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处理组。处理组经不同浓度TNF-α与IL-1β处理后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对照组中则以PBS代替TNF-α或IL-1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间黏附率,采用Real-time法检测腹膜间皮细胞中CD44、ICAM-1、VCAM-1 mRNA及胃腺癌细胞株中ICAM-1配体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TNF-α与IL-1β处理浓度的不断增加,人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及CD44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各炎症因子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胃腺癌细胞株AGS、SGC-7901、MKN-45中的黏附分子LFA-1、CD44与VLA-4 mRNA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炎症因子TNF-α与IL-1β通过提高人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及CD44 mRNA的表达水平促进胃癌细胞与腹膜间皮细胞之间相互黏附,在胃癌细胞腹腔种植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长屈肌腱(flexor hallucis longus,FHL)病变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性平足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因足部疼痛而就诊的47例(94足)RA患者资料。根据超声探查长屈肌腱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肌腱完整组(A组,27足),肌腱周围炎症组(B组,40足),肌腱断裂组(C组,27足)。所有患者均摄足部负重侧位X线片,并基于X线片行足内侧纵弓相关参数测量,包括跟骨倾斜角(heel pitch angle, HPA)、距骨第一跖骨角(tarsal and 1st metatarsal angle,TM1),并结合3组间年龄、病程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平均年龄(49.9±9.2)岁,病程(4.7±2.6)年,HPA 21.9°±3.3°,TM1 2.5°±2.2°;B组平均年龄(56.2±9.2)岁,病程(16.2±7.4)年,HPA 16.8°±3.5°,TM1 6.5°±3.2°;C组平均年龄(54.7±8.0)岁,病程(20.9±4.4)年, HPA 11.5°±3.6°,TM1 11.2°±4.9°;3组间上述参数比较有差异。测量HPA4°者:A组5/27足,B组30/40足,C组27/27足,3组间比较有差异。结论 FHL病变在RA患者中常见,其严重程度与RA平足呈正相关,且受年龄及病程双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观察肝衰竭患者吲哚菁绿清除试验15 min滞留率(ICG R15)与其他常用肝脏储备功能指标变化,评判ICGR15对预测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2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脉搏光度分析法(即PDD法),检测入院时ICG R15,同时检测常用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Alb、GG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胆固醇(CHO)。计算MELD评分。同时选取15例慢性肝炎患者、9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检测ICG R15及同期Alb、CHE、PTA和CHO。对肝衰竭组患者进行了3个月随访,确定存活及死亡情况,并对ICG R15、MELD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判断意义。结果(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ICG R15、Alb、PTA、CHE、CHO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CG R15,Alb,CHE,PTA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 R15、PTA、CHO在肝硬化和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时肝衰竭存活组与死亡组ICG R15分别为(50.05±9.04)%、(56.27±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肝衰竭组ICG R15和MELD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二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5.9%和60.4%,ICG R15对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当ICG R15为52.5%时对预后判断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0.6%。(4)肝衰竭组入院时ICG R15≤50%10例,3个月时死亡2例,病死率20%;>50%22例,3个月时死亡14例,病死率63.6%。结论 (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组,随着病情加重PTA逐渐下降,ICG R15逐渐升高,两者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优于其他指标。(2)比较ICG R15和MELD评分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别作用,ICG R15对3个月预后的判断优于MELD评分。(3)肝衰竭患者ICG R15>50%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α-内收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复方缬沙坦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80例肾性高血压及40例正常人群α-内收蛋白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 α-内收蛋白G/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3组中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复方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TT和GT基因型患者用药后血压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可能与a-内收蛋白基因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通过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t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在抑制CIA大鼠关节骨破坏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且炎症分值在2分及以上的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并进行相应治疗,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对关节骨破坏情况的作用。结果:治疗12周后,骨碎补总黄酮组、骨碎补总黄酮加1/2依那西普组、依那西普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及骨小梁数量均明显高于灭菌用水组(P<0.05);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小于灭菌用水组(P<0.05)。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抑制CIA大鼠炎症关节骨破坏,其作用可能与骨小梁数量减少及骨小梁分离度的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