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目的探讨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急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呼吸模式、血气分析指标,判断患者脊髓损伤平面,以ASIA评分评价瘫痪程度,根据患者颈椎损伤情况及呼吸功能状况行颈部牵引制动、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翻身拍背及支气管镜吸痰、抗感染、颈椎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等治疗措施。结果出现呼吸功能障碍97例,其中严重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34例,单纯气管切开48例,15例未气管切开、仅行吸氧及支气管镜吸痰治疗。2例死亡,其中1例肺部严重感染,1例颅脑外伤合并纵隔血肿等多发伤。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全部脱机封管成功。结论急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应早期进行呼吸功能评估,采用气管切开等进行有效的呼吸道管理,调整患者营养状态并加强抗感染,必要时行颈椎手术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跨突触示踪正常大鼠脊髓和脑干内膀胱支配相关中枢,为进一步阐明膀胱功能重建术后中枢重塑奠定研究基础。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5只,膀胱壁内分三个点共注射GFP-PRV 4.5 μl(1×108 PFU /ml)。注射后不同时间(72、84、96、108、120 h)分别取大脑、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结果。 结果 病毒注射后72~120 h,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L6~S1、L1~L2脊神经背根神经节; L6~S1、L1~L2脊髓节段骶副交感核、中间外侧核及后连合核;脑干的巴氏核、中缝巨细胞核、巨细胞网状核、锥旁网状结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5及A7、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红核腹侧区域。 结论 本实验中标记的相关核团与膀胱存在解剖上的神经联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膀胱的支配。  相似文献   
63.
枢椎前结构的临床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国人进行枢椎前路钢板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用AutoCAD2000软件测量57例国人干燥枢椎:①前下唇的后缘与横断面的夹角α和前下唇前后缘的夹角β;②前下唇的高度(HAIL);③前下唇宽度(WAIL);④前突部分最宽处横径(WMAX);⑤最宽处距前结构下界的距离(HMAX);⑥前突部分双侧外侧缘夹角(γ). 结果:α=42±8(26~58)°,β=69±10(49~89)°,HAIL=5.7±0.9(3.9~7.5)mm, WAIL=8.1±2.0(4.2~10.5)mm,52.63%的标本WAIL小于8 mm. WMAX=13.5±1.7(10.2~16.8)mm, HMAX=2.2±0.6(1.0~3.4)mm. γ=89±12(65~113)°. 结论:枢椎前结构下缘向前下突起形成前下唇,前突部分最宽处(WMAX)低于下终板平面. 行枢椎前路钢板固定时螺钉应向上倾斜以免打入椎间隙,向内做倾斜以免进入前结构两侧的凹陷区域,进钉点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64.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常常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如果不加以预防,其下肢DVT发生率为40%~84%,其中近端DVT占8%~24%,有症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发生率为1.8%~7%,致命PE为0.2%~2.0%.而亚洲人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发生率并不低于欧美国家.在TKA手术中,止血带能够使术野清晰,可减少术中出血因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有关止血带增加TKA术后DVT及PE风险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临床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有关止血带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及PE相关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出止血带导致DVT风险增加机理的假说,为进一步研究DVT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5.
刘勇  张伟  张竞  陈汇浩  侯春林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8):725-726,F0003
1病例资料 男,37岁。因右髂骨软骨肉瘤术后1个月入院。1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右下腹肿块,于当地医院就诊,查体右下腹部可触及一直径10cm左右肿块,局部无压痛、叩击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无静脉怒张。CT检查示右髂骨内侧见-9cm×9cm×7cm大小肿块,质中,局部囊性(图1见封3)。诊断为右下腹部肿瘤,行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66.
双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针对单侧可调式枢椎椎弓螺钉定位器的不足 ,研制改进出一种双侧可调式侧方椎弓定位器。方法 将新的定位器各组件加厚 ,使之能对抗较强的外力抗击 ;将长方体框的前后距离变小 ,上下距离增大 ,旋转中心置于长方体框上下壁的中间 ,使之成为双侧可调式角度指示器 ;将旋转中心平面和角度调整中心平面的距离缩小 ,使长方体框上下壁距离无明显加大的情况下 ,能够满足上倾角的调整范围。新增内侧、后方和上下角度指示器三个组件 ,使内倾角和上倾角的调整可以分开进行。结果 研制出的双侧定位器强度增加 ,内倾角范围 0°~ 2 0 0° ,双侧上倾角为 0°~ 30 0° ,对内倾角和上倾角的调整可以分开进行。结论 双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较之单侧可调式定位器对角度的调整更为满意和实用。由于在术前与术中参照系的变化 ,新型定位器对上倾角的引导应在术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系统——华佗(WATO)系统的操作精度,并进行临床应用前的检测,为系统改进和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假骨切割和尸体膝关节切割两部分,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作为术前规划和股骨、胫骨的定位工具,根据定位过程中确定的参考力线,驱动机器人做精确的截骨;对照组由高年资关节外科医生使用常规手术工具进行截骨。截骨结束后比较测量力线和规划的理想下肢力线的偏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切割了200根假骨,平均偏角为0.98°±1.17°(0°~5.3°),对照组使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工具切割了30根假骨,平均偏角为2.09°±1.96°(0.1°~7.1°)。两者平均偏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使用WATO系统进行5具尸体膝关节的截骨,平均偏角为1.44°±0.52°(0.9°~2.3°),对照组使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工具进行5具尸体膝关节的截骨,平均偏角为4.38°±2.72°(1.1°~7.9°)。两者平均偏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ATO系统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望在将来的临床使用中辅助关节外科医生实现更好的术后力线重建。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乳酸己内酮共聚物[Poly(1-lactide-co-epsilon-caprolactone),P(LLA-CL)]导管,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先造成坐骨神经1.5cm缺损段,然后分别采用P(LLA-CL)导管桥接(A组)、硅胶管桥接(B组)、自体神经逆行原位移植(C组).分别在术后4、8、12周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肌肉湿重、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电镜观察,评价各组神经再生.结果 术后4周时A组再生神经已部分生长到导管的中部;8周时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但再生的神经纤细;12周时再生神经粘连较轻,直径较粗.A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和组织学观察等各项指标均略差于C组,但明显优于B组.结论 纳米聚乳酸己内酮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0.
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袁文  谢宁 《中国骨伤》2010,23(10):726-728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除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