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医院财务预算运行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探讨,结合医院的特点,从编制预算的路径和编制预算的管理组织流程着手,与医院的业绩考评、管理措施相结合,使医院管理更科学、合理、精细,能让医院经济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稳定地增长。  相似文献   
62.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目的是再次讨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以骨密度DXA检测为金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患者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上,或减少30%以上。这个标准的T值是根据年轻白人妇女计算的,但是对于不同地区是不能固守这一标准的。有研究调查我国部分地区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32.3%(2.0SD)和14.9%(2.5SD),2种骨密度诊断标准计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若以2.5SD为标准很可能造成漏诊。该研究者还发现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老年远高于年轻人。而WHO采用的是白人年轻女性的数据库,它是否适用就更值得推敲。另有研究者以骨密度低于-2.0SD标准,推算杭州市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29.5%。认为以-2.0SD为标准可以相对早期发现骨质疏松。还有研究对于高原的藏族人群进行检测,也得出同样结论。有研究者推算我国各个DXA仪器之间的换算公式,发现上述换算公式基本上与日本推出的相同,但是与美国推出的换算公式有差异。这都证明WHO骨密度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黄种人是有疑问的。国内有研究者以BMD-2.0SD为诊断标准,结合以骨代谢生化指标,认为能全面合理评价骨转换。还有研究者对目前国内使用骨密度检测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0岁骨量丢失率有18%左右,70岁阶段达到22%左右。这个患病百分率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按照世界上基本通用的换算方法,1.0SD约等于10%~12%的骨量丢失百分率,因此建议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骨量丢失率达到25%或2.0SD,实际诊断年龄在70岁以上。如果采用2.5SD,中国人患病诊断时间会推迟到70岁以后,尤其是男性要推迟到90岁以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关键是正确合理的诊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诊断标准。1994年以前全世界都执行WHO1985年提出的峰值骨量丢失2.0个标准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994年WHO提出了白人妇女小于-2.5SD为骨质疏松,但也明确指出该标准仅适用于欧美白人妇女。以Orimo为首的日本骨代谢学会制定了日本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在同性别青年人平均值30%以下为骨质疏松,丢失20%~30%为骨量减少。1999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诊断学组建议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量丢失百分率达到25%,或者说2.0SD。对于国外也有学者倾向于采用-2.0SD的标准来评价骨质疏松症。有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间,和每国内部不同人群和人种的骨密度是明显不同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人种的骨密度高于白种人,而白种人的骨密度则高于黄种人。总结:1、国内外人群间骨密度的差异是公认的,我国人群骨密度是低于制定国际标准的白种人的,有倾向以T值低于-2.0SD为骨密度诊断标准。但是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研究还很少,有必要进一步提供更确切的骨质疏松诊断更改的流行病学依据。2、以2.0SD为标准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的漏诊,对于流行病学人群调查筛选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实验尤为有必要。3、如果加强国内和国际间多单位的联合研究,可以提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63.
丁瑜 《医学综述》2011,17(20):3095-3099
心血管标志物是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血液生化物质。心血管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应用广泛,意义重大。现就各种类型的心血管标志物,如脂蛋白、B型利钠肽素、和肽素、肾上腺髓质素等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为临床诊断、防治心血管疾病寻找新的途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