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颈脊髓受压程度与椎间隙及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程度与性别、年龄、椎间隙及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的模型。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120例,按照脊髓受压程度分为4组,在颈椎矢状位MRIT2WI成像上测量颈脊髓受压比例,椎间盘后凸顶点脊髓矢状径(a)、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矢状径(M),计算a/M值来评估颈脊髓受压程度;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应节段椎间隙前后柱高度、椎间隙夹角以及颈椎曲度(颈椎曲度采用Borden’s测量法和C2-7Cobb角双线法);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上述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的模型。结果:①各测量值随着颈脊髓受压加重而逐渐减小,椎间隙前高、椎间隙角度、a/M比值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M比值与椎间隙前高呈正相关(R=0.296,P<0.001);a/M比值与弧弦距(颈椎曲度)呈正相关(R=0.241,P<0.001);a/M比值与颈脊髓受压比例呈负相关(R=-0.821,P<0.001);两种颈椎曲度测量法弧弦距与C2-7Cobb角成正相关(R=0.840,P<0.001)。③经多元线性回归获得a/M比值的预测方程,其F=8.959,R=0.434,P<0.001,其中椎间隙前高、年龄和颈椎曲是颈脊髓受压的影响因素。结论:a/M比值可作为临床评价脊髓受压程度的标准;通过颈椎X线片的颈椎间隙、颈椎曲度的变化对颈脊髓受压程度的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筋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治疗组给予筋痹方口服+局部熨敷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比可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周。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3周时的VAS评分及WOMAC评分,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40%,对照组为70.7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3周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治疗1周时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3周时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2周、3周时,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2周、3周时治疗组患者的WOM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筋痹方能够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体外软骨细胞培养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近30年来,尤其最近十年在培养方法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软骨细胞的永生化是最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又一崭新的研究领域。根据软骨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关节软骨的培养技术已相当成熟,而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培养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报道,处于探索及实验研究阶段。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在相关疾病的研究、治疗等方面愈来愈显示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涵义、理论体系、疾病治疗方法及意义等方面,介绍施杞教授有关建设和发展中医骨内科学的思路和设想。认为建立具有时代特征内容的中医骨内科学,不仅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更有其迫切性,可使中医骨伤科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完整,并能更好指导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介绍石氏伤科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具有"本痿标痹、痹痿并存、先痹后痿、痹痿互转"的病机特点;在临床方面坚持"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筋骨并重,以筋为主"的指导思想,主张"气血兼顾,内合肝肾;逐瘀为要,调治兼邪,独重祛痰"的论治特色。并举效验方药及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Bio Med Central、VIP、CNKI、Sino Med及万方数据库,根据Cochrane中心制定的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估纳入临床资料,并提取相关要素。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23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1 971例骨质疏松伴腰背疼痛患者。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短期基本概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骨密度(BMD)的加权均数差(WMD)[WMD=-1.06,95%CI(-1.49,-0.63),P0.00001],[WMD=0.08,95%CI(0.02,0.13),P=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短期、中期VAS评分[WMD=-1.70,95%CI(-2.18,-1.21),P0.00001]、[WMD=-0.95,95%CI(-1.47,-0.43),P=0.0003],均有统计学意义,中期腰椎BMD[WMD=0.05,95%CI(0.00,0.09),P=0.04],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WMD=-0.21,95%CI(-0.43,0.01),P=0.06],中药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能够有效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早期腰背部疼痛症状,提高腰椎BMD,同时,伴随的不良反应少,因此,可作为防治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芍红健腰颗粒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72人,治疗组患者给予芍红健腰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云南白药胶囊治疗。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初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3个月后的VAS评分、腰椎活动度、ODI评分,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明显改善,VAS、ODI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下降,两者差异较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4天,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进一步下降,腰椎活动度继续上升,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VAS、ODI指数稍有下降,腰椎活动度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4例治疗期间接受针灸推拿、低频康复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对照组有5例接受针灸推拿治疗、中药定向透药仪器治疗,7例失访,1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结论:芍红健腰颗粒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云南白药,它能更快速、也更有效的减轻患者腰扭伤后的腰部疼痛程度,有效增加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等起到更快速、更有效的改善,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颈试验经颅多普勒(TCD)在颈性眩晕诊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对对照组30例健康受试者以及罹患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辨证分型后进行中立位和转颈试验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①罹患组常规中立位检测血流速度异常者91例,阳性率为75.8%;行转颈试验后,TCD检查血流速度异常者为107例,异常率提高到89.2%。②各型颈性眩晕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各自的特点。痰湿阻络组血流速度增快,呈低阻力波型;肝阳上亢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但呈高阻力波型。肝肾阴虚组血流速度减慢,呈高阻力波型;气血亏虚组呈血流速度减慢;结论:①转颈试验TCD检查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有其特殊价值;②椎动脉痉挛与狭窄、脑动脉弹性减退或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下游小动脉闭塞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病因之一,各中医证型患者的TCD表现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次;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85个方剂纳入研究。69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83次、活血化瘀药20味216次、解表药17味167次;16个外用方剂中,活血化瘀药18味62次、祛风湿药16味54次、解表11味42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活血化瘀、祛风湿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活血化瘀、解表、祛风湿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活血化瘀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活血化瘀、祛风湿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