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9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提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并重。大肠癌癌前疾病包括大肠息肉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病理变化为腺瘤、腺瘤病与异型增生,中医药对此展开了积极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近期大肠癌癌前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内、外治法予以综述,并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2.
骨转移是肺癌的一个最常见转移部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预后也比较差。肺癌一旦出现骨转移,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该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肺癌患者骨转移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双膦盐酸类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依然不尽人意,且亟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评估,此外,针对肺癌骨转移的其他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还包括放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生物靶向治疗、镇痛药治疗等。当前,肺癌骨转移在中医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在治疗肺癌骨转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包括减轻疼痛、改善体能状况、延长生存期等。本文将系统综述近些年来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不同恶性程度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CAP)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98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是否为CAP及CAP的病理分型结果分为非CAP组(107例)、低危CAP组(50例)、高危CAP组(41例),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采用计算机结合人工辨证手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3组患者血脂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高危CAP组男性发病率(82.93%)较女性明显升高(17.07%,P0.05);高危CAP组和低危CAP组(即CAP)高龄女性发病率高于非CAP组(P0.05)。3组结直肠癌患者疾病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CAP恶性程度与结直肠癌分期无相关性。与非CAP组相比,高危CAP组结直肠癌患者多出现排便异常、大便性状改变、腹胀、自汗、苔厚症状(P0.05),以脾虚湿热证为主;低危CAP组结直肠癌患者多出现面色萎黄、唇色异常、舌色异常、舌体胖大、苔薄、裂纹舌、月经失调、食欲不振、性欲减退、脱发、腹胀、自汗、腰膝痠软、滑脉症状(P0.05),以肾虚证、脾肾两虚证为主。高危CAP组与低危CAP组相比,苔厚的症状频率较高(P0.05),即高危CAP组以脾虚湿热证为主,而低危CAP组多见舌色异常、唇色异常、舌体胖大、苔薄、月经失调、性欲减退、脱发(P0.05),即低危CAP组多表现为肾虚或脾肾两虚证。高危CAP组血脂异常发生率较血脂正常显著升高(P0.05);高危CAP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危CAP组及非CAP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CAP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较非CAP组有降低趋势,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女性及血脂异常是结直肠癌伴高危CAP的重要影响因素;脾虚湿热证是高危CAP的主要证型,肾虚证或脾肾两虚证是低危CAP的主要证型;血清HDL-C水平与高危CAP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对人肝癌细胞株SK-HEP-1裸鼠移植瘤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将45只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补肾健脾组、补肾组、健脾组、索拉非尼组。接种成功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干预,共4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钙黏蛋白E(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cadherin、β-连环素(β-catenin)mRNA。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补肾健脾组E-cadherin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索拉非尼组仅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补肾组、健脾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补肾组E-cadherin mRNA基因表达明显增加(P0.05);各药物组MMP-9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补肾健脾组和索拉非尼组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补肾组β-catenin mRNA表达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补肾健脾方可以调控E-cadherin、β-catenin和MMP-9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并阻止肝癌的复发和转移;补肾方与健脾方组合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44-1847
目的:观察新疆喀什地区食管癌维吾尔族患者放疗前后舌脉象及证型的变化。方法:对食管癌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分别运用中医数字化四诊仪进行舌脉象及问诊数据的采集录入,并通过计算机分析辨证得到相应结果。结果:49例患者放疗前后舌质均以黯红为最多,所占比例为77.6%、79.6%;舌苔见厚苔、腻苔或两者兼而有之者放疗前占85.7%,放疗后占79.6%;脉象参数h1、h3、t1、t4、t5、w1、w2、Ass、h3/h1在放疗后下降明显,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见弦脉者较放疗前减少,促、数脉者增加,其脉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患者放疗后,症状频数咽喉异物感明显减少,肩痛、善怒、腰膝无力、失眠频数略减少,体型瘦弱、口干、易疲劳、干性皮肤、痰多、善太息频数略增多。食管癌患者证型以脾肾两虚为主证,放疗后兼见肝胃火炽、肝肾阴虚证型增加,经精确卡方检验,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06)。结论:喀什地区食管癌患者以暗红舌、厚或腻苔为多,其病机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为主要矛盾,同时存在痰湿内蕴、肝郁气滞、肝肾阴虚等兼证;放疗后兼见肝胃火炽、肝肾阴虚证型者比例有所上升;放疗后患者脉象参数h1、Ass明显下降,提示可能出现早期心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本病35例,并设3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实体瘤近期有效率(CR+PR)、中医症候总改善率分别为48.57%、31.43%和85.71%、5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在乏力、咳嗽、痰稠、咯血、胸闷气急、胸痛、纳呆、发热、腰膝酸软等症候方面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自汗、心悸等方面的改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生活质量(KPS评分)、免疫指标(NK细胞、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Ⅱ(IL-Ⅱ)、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改善及临床获益率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及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正消积胶囊能有效地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改善临床症候和生活质量,提高免疫指标,上调IL-Ⅱ和TNF水平,并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7.
养正消积胶囊结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正消积胶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介入化疗,治疗组在常规介入化疗基础上结合口服养正消积胶囊,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瘤体疗效、Karnofsky评分和甲胎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实体瘤疗效和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甲胎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养正消积胶囊有助于缩小原发性肝癌瘤体,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8.
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1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20例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单用FOLFOX方案治疗,治疗组予养正消积胶囊联合FOLFOX方案治疗,14天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观察实体瘤客观疗效、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KPS)评分及NK细胞、T细胞亚群、VEGF和IL-8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实体瘤客观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38.13%和13.13%,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2.5%和48.13%;治疗组实体瘤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临床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3.13%和44.38%;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KP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免疫指标、VEGF和IL.8水平的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骨髓抑制等方面的毒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正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可缩小病灶,改善临床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下调VEGF和IL-8水平,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79.
中药纳米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从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及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个方面对中药纳米靶向制剂在肝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重点介绍了中药纳米粒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的机制和方法,并对中药纳米肝靶向给药系统的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肝细胞癌(HCC)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由于药物对肿瘤的选择性差,吸收率低和多药耐药的出现,肝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并不理想。中药在治疗肝癌中具有特殊优势,纳米中药兼具中药与纳米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肝癌的治疗中展现了丰富的应用前景,已成为肝癌靶向治疗研究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治疗。肾阴虚兼脾气虚型原发性肝癌术后中医证候疗效及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补肾健脾方。两组均以28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变化情况,并随访生存期。结果两组治疗后T3、T4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T1、T4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6.95%、54.54%;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提高率分别为43.47%、27.27%;组间KP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9个月,组间12个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方治疗肾阴虚兼脾气虚型肝癌术后患者,可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提高,并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12个月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