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2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老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59例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138例相比。老年患者占同期NHL总数的29.9%。59例中有结内型43例,结外型16例;低度恶性与中度恶性各12例,高度恶性35例。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的就诊原因、病变部位、恶性程度、细胞类型和预后等方面无何差别,提示年龄对上述特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 12 4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 (PCS)征临床资料 ,探讨PCS的病因和诊断方法以及评价ERCP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 4例临床诊断为PCS的患者行B超、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以明确病因。结果  12 4例患者插管 ,成功率 93 5 % ,胆管结石 6 8例 ,胆管扩张 4 7例 ,胆管狭窄2 6例 ,胆囊管残留过长及残余小胆囊 11例 ,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内或憩室旁开口 11例 ,胆道未见异常2 3例 ,非胆道疾病 15例。结论 PCS最为常见的病因为胆管结石和胆管狭窄 ,其他较为少见原因包括十二指肠憩室、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胆囊管残留过长、残余小胆囊及非胆道疾病等。ERCP是明确PCS病因较为理想和可靠的方法 ,如结合B超、胃镜检查以及上消化道钡餐 ,可对PCS的病因作出较为全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波分解的多尺度医学图像融合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给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解的多尺度图像融合新方法。其基本思想是 ,先对源图像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 ;其次 ,采用了基于区域特性量测选择的加权算子的融合规则进行小波系数融合 ;最后通过小波逆变换重构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 ,该融合方法十分有效 ,融合图像完好地显示了源图像各自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37℃凝血温度下正常人和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温(20℃)是广泛接受的血清ECP测定凝血温度,但存在一些问题。设想体温37℃可能是血清ECP测定的有效凝血温度。为此,对68例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在3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凝血温度分别为20℃和37℃时同一患者血样本的EC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37℃下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50.9±3.18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17.27±1.36μg/L,P<0.01)。在68例病人中,37℃凝血下有28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而20℃凝血下只有17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与哮喘症状计分显著相关(r=0.77,P<0.01)。此外,尚测定了37℃凝血温度下101位10~50岁的健康人血清ECP水平,结果显示37℃下正常人血清ECP水平的几何均数是17.81μg/L,血清ECP水平的正常值为70μg/L以下(95%的可信限)。本研究表明,在血清ECP的测定中设凝血温度为37℃不仅是有效、简化的方法,而且还可减少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5.
灵芝多糖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免疫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灵芝多糖的抑瘤作用及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灵芝多糖的细胞毒作用。小鼠荷瘤建立动物模型,观察灵芝多糖对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抑瘤率和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灵芝多糖对肿瘤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P<0.005),体内可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治疗组小鼠的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中TNF蛳α均有显著提高。结论: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介导的。  相似文献   
6.
人视网膜中神经干细胞样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马静  唐仕波  胡洁  黄冰  罗燕 《眼科研究》2004,22(3):275-278
目的 分离培养发育基本成熟的人视网膜中神经干细胞样细胞。方法 取0~3岁猝死婴幼儿视网膜细胞,在干细胞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并对其诱导分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estin、MAP-2和GFAP的表达。结果 原代细胞可形成悬浮生长的致密球状细胞团,传代后能形成新的细胞球。部分细胞球表达Nestin,传代后阳性率增加。分化后细胞形态多样,每一团细胞相对一致,部分细胞表达MAP-2或GFAP。结论 0~3岁人视网膜中存在一种表现出神经干细胞特性的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心肌梗死健康知识与健康功能损失及情绪的关系.方法 应用健康知识达标问卷、疾病影响程度测定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70例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患者心肌梗死健康知识评分较低,健康功能各个维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失;其健康知识与健康功能损失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与焦虑和抑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健康知识不容乐观,应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其知识水平,减少其健康功能损失程度,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8.
背景:mi RNA通过调节特异靶基因的表达,在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探索mi RNA-21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对TLR4基因的调控关系。方法:通过miR NA靶基因预测网站寻找可能与miR NA-21相互作用的靶基因,利用已构建的携带pri-mi RNA-2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包装并大量扩增病毒感染Hela细胞,检测荧光蛋白的表达水平,提取感染48 h蛋白,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TLR4蛋白表达。从蛋白水平验证在Hela细胞中mi RNA-21与靶基因TLR4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与结论:100 MOI的重组腺病毒p Ad/pri-miR NA-21、p Ad/neg可以成功感染Hela细胞。生物信息学方法显示mi RNA-21和TLR4存在可能的结合位点。发现感染pA d/pri-miR NA-21组与对照组pA d/neg及空白组相比,TLR4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证实了mi RNA-21可以负调节靶基因TLR4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经根管治疗后使用玻璃纤维桩核进行修复的牙根发育不完全牙各部位抗折强度的测量比较,以期为临床使用桩核系统修复根尖诱导成形术后的牙降低根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根尖发育不完全,根尖孔未形成的第1、2前磨牙45颗,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纤维桩复合树脂水门汀组(实验组)、复合树脂水门汀组(阳性对照组)、根管充填后不作处理组(阴性对照组),每组样本15颗,常规桩道预备后用复合树脂和桩核系统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样本牙进行包埋,采用TY-8000型电子万能测试机分别测量牙根颈1/3和中1/3区域的抗折强度,比较经纤维桩核系统修复后牙根不同部位的抗折强度。采用SAS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牙根颈部、中部的抗折强度分别为(999±75.40)N和(799±21.77)N,阴性对照组分别为(501±38.4)N和(472±22.98)N,阳性对照组分别为(704±88.39)、(550±20.14)N。实验组的牙根各部位的抗折能力均最强,与阳、阴性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001)。结论纤维桩核系统对牙根抗折性能有显著影响,植入纤维树脂桩的牙齿在牙根颈1/3和中1/3区域都显示出比植入复合树脂粘接材料和仅经根管充填后的牙齿具有更大的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表现,比较ESD(n=25)、EMR(n=16)和内镜深凿活检钳除(n=8)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内镜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59 2%(29/49).ESD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76.0%(19/25)明显高于EMR组43.8%(7/16)和深凿活检钳除组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ESD组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χ^2=4.374,P=0.036).直径≥1 cm的11例类癌中,4例(36.4%)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的20例中,仅3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的15.0%(3/20);组织学完全切除的29例中,17例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85.0%(17/20).1例ESD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2例(44.9%,22/49)随访1-23个月(平均10.4月),均未复发.结论与EMR相比,ESD在组织完全切除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