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06篇
预防医学   16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88篇
  2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A 25-year-old, emaciated man without medical treatment was found to have died suddenly at home by his mother. At autopsy, there were no injuries to his body, but significant circulatory insufficiency was observed.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abnormal mitochondria in cells of the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The conduction system was filled with mitochondrial size abnormalities and mitochondrial cristae abnormalities. No notable abnormal findings were observed in other organs. Genetic examination of the blood revealed the mitochondrial pathogenetic variant m.3243A>G. Epileptic seizures, 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 were unlikely to be the cause of sudden death. The cause of death was diagnosed as arrhythmia possibly induced by the failure of the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due to mitochondrial disease. This is a rare case of sudden death caused by an accumulation of abnormal mitochondria in the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诊断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PDA合并重度PH患者的心脏二维超声改变、多普勒血流特点以及显示PDA切面。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PDA合并重度PH符合率61.5%,误诊16例;二维超声的主要改变是肺动脉扩张、右心增大;彩色多普勒分流束及分流频谱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左高位切面是诊断PDA合并重度PH的最易显示切面。结论 PDA合并重度PH的临床及超声特点与单纯PDA不一致,注重超声心动图检查思维与技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玉溪市农村室内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蚤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1992年2月至1993年1月,在玉溪市两个自然村室内进行了鼠类及体外寄生蚤类调查研究。鼠类年均捕获率7.25%;褐家鼠为优势种,占73.49%,捕获率高峰期在9月;黄胸鼠和小家鼠为常见种,捕获率高峰期分别在3和4月。3种家鼠年龄孕鼠率为14.57%,平均胎仔数为7.3只,10月为全年生殖高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确诊后一年内高危性行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下载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相关资料,描述性行为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HIV/AIDS确诊后一年内高危性行为的相关因素。 结果 2 528例HIV/AIDS中,确诊前性行为发生率60.48%而确诊后一年内在57.09%~60.11%之间,女性(趋势χ2 = 5.417,P = 0.020)和未婚者(趋势χ2 = 6.684,P = 0.010)确诊后一年内的性行为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男性(趋势χ2 = 4.301,P = 0.038)、已婚(趋势χ2 = 4.061,P = 0.044)和ART者(趋势χ2 = 4.783,P = 0.029)的性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危性行为发生率由61.61%下降至3.98%(趋势χ2 = 1 606.933,P<0.001),多因素结果显示:已婚(OR = 2.374,95%CI:1.478~3.811)和未ART者(OR = 1.837,95%CI:1.431~2.358)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性别和年龄亚组分析显示,已婚和未接受ART治疗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方向保持一致。 结论 HIV/AIDS确诊后一年内仍保持性活跃且存在高危性行为,仍具备二代传播、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和不同HIV型别毒株或耐药毒株风险,应提供精准干预,促进HIV/AIDS坚持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6.
黄芩甙共沉淀物和固体分散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芩甙及其共沉淀物和固体分散物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黄芩甙、黄芩甙固体分散物和共沉淀物的混悬液,分别给3组家兔灌胃给药,不同时间经耳静脉取血,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甙组、黄芩甙固体分散物组和黄芩甙共沉淀物组的平均吸收时间分别为(4.99±1.42)、(3.66±0.45)、(2.56±0.60)h,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9.89±20.00)、(168.78±35.88)、(172.28±41.10)μg·h·ml-1,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0.00%、241.49%、246.50%.结论:黄芩甙固体分散物和共沉淀物可显著提高黄芩甙的溶出速率,并明显增加黄芩甙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玉溪市蜚蠊种类构成及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溪市共捕获:美洲大蠊、德国小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蔗蠊、斑蠊、小钩口大光蠊、丽郝氏蠊、黄缘拟截尾蠊、云南真地鳖等14种。其中,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占83.02%,分布全市;澳洲大蠊、庶蠊、斑蠊虽然分布广,但数量较少;高海拔地区及高级酒店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黑胸大蠊分布狭小。蜚蠊的分布与房屋结构、建筑年限及卫生状况有较大关系。全年均有活动,但4—10月为高峰期,平均侵害率为74.55%。平均侵害废为++,夜间活动高峰在21~24点。翌日3点以后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经腹输卵管绝育术后妇女抑郁焦虑症状与术前心理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探讨心理疏导方法。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对 6 5 0例绝育妇女进行心理状况调查 ,并取 2 2 1例放环妇女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绝育妇女抑郁症罹患率79.2 % ,焦虑症罹患率 5 9.1% ,放环妇女抑郁症罹患率 4 5 .7% ,焦虑症罹患率 2 4 .4 % ,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罹患率与绝育年限无关 ;抑郁症和焦虑症与术前有无交待术中术后情况有关 (P<0 .0 0 5 ) ,焦虑症还与术前有无心理准备有关 (P<0 .0 5 ) ;抑郁症和焦虑症与绝育术后出现并发症有关 ((P<0 .0 5、 P<0 .0 0 5 )。 结论 妇女进行经腹输卵管绝育术后抑郁症和焦虑症罹患率很高 ,影响了绝育妇女的身心健康 ;绝育术前有无交待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影响因素 ;绝育前心理准备同时是焦虑症的影响因素 ;绝育术前与受术者进行思想交流、沟通 ,提高手术质量 ,进行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是减少绝育妇女抑郁焦虑症 ,保护绝育妇女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产β 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及耐药现状,为防治葡萄球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2010年临床各科送检标本分离的1 725株产β 内酰胺酶葡萄球菌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近6年产β 内酰胺酶葡萄球菌总检出率为94.83%(1 725/1 819),各年度(2005-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88.68%(94/106)、89.69%(174/194)、91.72%(155/169)、97.58%(242/248)、96.10%(591/615)、96.30%(469/487),有逐年上升趋势(χ2=51.11, P<0.01);各菌种以松鼠葡萄球菌β 内酰胺酶阳性率最高(99.50%,198/199),耳葡萄球菌最低(80.37%,86/107),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8,P<0.01)。药敏结果显示,除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呋喃妥因和利福平外,产β 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呈高度耐药(耐药率51.74%~100.00%)和多重耐药,且产酶菌的耐药性均高于非产酶菌(χ2在7.00~485.39之间,P<0.01)。苯唑西林耐药菌株占产β 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2.86%和78.30%,是产酶葡萄球菌的主要组成菌群。结论产β 内酰胺酶葡萄球菌的高检出率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高耐药率形势严峻,加强对产酶细菌的监测,遏制其快速增长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在治疗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到我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6和12个月分别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在6、12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