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49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中国成年患者的替考拉宁(teicoplanin,TEC)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考察TEC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139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静脉注射TEC后的222份常规监测血药浓度和相关信息,采用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并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程序建立PPK模型。采用Bootstrap、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normalized predictive distribution error,NPDE)进行最终模型评价。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结果确定了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Lcr)、白蛋白(albumin,ALB)为影响TEC清除率的主要因素。最终模型为:CL(L·h^-1)=1.24×(CLcr/77)0.564×31/ALB;V(L)=69.2。验证表明,模型稳定、有效,且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对于不同ALB和CLcr的多数患者起始负荷剂量400 mg/q12h,iv,3次,维持剂量400~800 mg·d^-1的给药方案可达有效治疗谷浓度。严重感染者需调整负荷剂量至800 mg/q12h,iv,3次,维持剂量400~800 mg·d^-1的给药方案来确保血药浓度达到15 mg·L^-1以上。结论本实验报道了CLcr、ALB对TEC清除率有显著影响,所建模型对TEC在中国成人患者中实现个体化给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患者mtDNA A1555G突变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技术对7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112个成员的mtDNA A1555G突变进行检测,并分析听力临床资料。结果7个家系中所有受检的母系成员mtDNA A1555G突变均为阳性,突变性质含同质性和异质性二种;非母系成员及配偶该突变为阴性。突变的性质与临床表型的有关。结论mtDNA A1555G突变可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其突变性质含均质性和异质性两种,且与临床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243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术后感染病人病原学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究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因素。结果243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中术后发生医院感染45例,感染率18.52%,术后感染病人临床送检标本共培养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72.5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3株(20.97%),真菌4株(6.45%)。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因素为:术前合并糖尿病、肝内胆管结石、黄疸、胆道感染,手术合并肝切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中输血、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留置导尿管时间长,术后胆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高、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出现胆漏是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肝门部胆管病人术前胆红素高、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出现胆漏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腹壁疝内镜下全腹膜外Sublay(TES)手术的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国内10所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115例腹壁疝内镜下TES手术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情况、疝的特点、手术经过和结果。结果115例计划实施TES的患者中,因严重腹膜破损中转为IPOM修补患者1例,其余均成功手术。可以缝合缺损患者108例(94.74%),需要永久补片固定患者15例(13.16%)。放置引流患者76例(66.67%),中位手术时间为144 min,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3~45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例(17.54%),其中出现血清肿患者5例(4.38%)。绝大多数患者术后仅出现轻微疼痛,未出现慢性疼痛。结论在腹壁疝的治疗中,对熟悉腹壁解剖的外科医师而言,TES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修复手段。在熟悉手术的基础上适应症可逐步拓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对278例不同人群进行HCV标志物检测。结果:某些特殊人群感染HCV的风险依次为:多次接受人体丙种球蛋白者、血液透析者、输血者、无上述因素的患者、个体供血者和无偿献血者,其HCV标志物的检出率分别为1/1、37.0%、28.9%、18.4%、13.3%和0;血液透析者高于普通输血者和无明显感染因素患者;个体供血者显著高于无偿献血者(P<0.05)。结论:加强血源管理,提倡无偿献血,提高了血液质量,HCV经由输血传播途径将逐渐得到控制,其它医源性传播途径将更显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PXA)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收治的25例颅内PXA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并随访研究其预后。结果25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头痛(12例)及癫痫(8例)最为常见。肿瘤位置多见于顶叶(8例),其次为颞叶(6例)、额叶(6例)。病理结果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患者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平均阳性率为6.4%,P53平均阳性率21.2%;WHO分级Ⅲ级患者的Ki-67平均阳性率为22.2%,P53平均阳性率为48.3%。15例检测突触素(Syn)蛋白患者中阳性12例。20例患者术后随访31个月,存活19例,9例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其中WHOⅡ级8例,WHOⅢ级1例。结论病理结果在PXA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WHOⅡ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Ⅲ级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 PZ)与碳青霉烯类经验性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 FN)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根据Cochrane指南,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PZ与碳青霉烯类用于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文献报道。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PZ与碳青霉烯类在治疗FN上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差异。结果 纳入了6篇文献,共1159例次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与碳青霉烯类在治疗成功率上无差异(P<0.05),但有着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5%CI: 0.44~0.94, P=0.02)。结论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可代替碳青霉烯类作为经验性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细菌代谢产物改变等因素参与IBD致病过程。近年,细菌代谢产物丁酸盐因在IBD发病过程中发挥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抗炎症反应、预防IBD相关肿瘤发生等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就丁酸盐与IBD的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癌变胃组织中Gli1及Foxm1蛋白表达对患者癌组织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胃癌患者98例,通过采集患者胃癌组织及检测胃组织相关蛋白Gli1与Foxm1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的Gli1、Foxm1蛋白及Gli1-mRNA、Foxm1-mRNA表达水平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蛋白Gli1与Foxm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胃组织(P0.05);Gli1、Gli1-mRNA高表达患者的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及治疗预后均差于低表达患者(P0.05);Foxm1、Foxm1-mRNA高表达患者的胃癌转移情况及治疗预后较低表达患者差(P0.05)。结论 Gli1与Foxm1蛋白的高表达在不同方面会对患者的癌变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及治疗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可推广检测以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β_2糖蛋白Ⅰ(anti-β_2-glycoprotein I,aβ_2GPI)抗体IgA、IgM、IgG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确诊SLE患者,根据有无发生临床血栓事件分为SLE-non-APS组和SLE-APS组。选取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为PAPS组。这些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测为aβ_2GP I抗体阳性,且排除血栓形成的传统危险因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患者aβ_2GPI的IgA、IgM、IgG 3类抗体水平。SLE-APS组+PAPS组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事件者纳入APS-A组,发生静脉血栓事件者纳入APS-V组,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结果共纳入82例患者,SLE患者64例,原发性APS患者18例(PAPS组)。64例SLE患者中,SLE-non-APS组52例,SLE-APS组12例。SLEAPS组+PAPS组共30例,其中APS-A组23例,APS-V组7例。SLE-APS组aβ_2GPI-IgA[(1.3±0.4)×10~(-8)mol/L]、aβ_2GPI-IgM浓度[(1.0±0.2)×10~(-8)mol/L]低于SLE-non-APS组[aβ_2GPI-IgA:(1.8±0.9)×10~(-8)mol/L,aβ_2GPI-IgM:(1.5±0.7)×10~(-8)mol/L](P0.05),而两组aβ_2GPI-IgG的浓度无明显差异。SLE-APS组与PAPS组患者aβ_2GPI-IgA、aβ_2GPI-IgG、aβ_2GPI-IgM的浓度无明显差异。APS-A组aβ_2GPI-IgM浓度[(1.2±0.5)×10~(-8)mol/L]显著高于APS-V组[(0.7±0.1)×10~(-8)mol/L](P0.05),aβ_2GPI-IgG浓度显著低于APS-V组[(1.4±0.3)×10~(-8)mol/L vs.(1.7±0.3)×10~(-8)mol/L](P0.05),而两组aβ_2GPI-IgA的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无论有无SLE基础免疫性疾病,IgG类aβ_2GPI与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的关联性,IgM类aβ_2GPI与动脉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