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73篇
口腔科学   136篇
临床医学   746篇
内科学   45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72篇
外科学   274篇
综合类   755篇
预防医学   627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533篇
  3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28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654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545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高龄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总结手术操作体会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2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7~79岁,均在腹腔镜下行悬吊固定。结肠造影和术中均可见明显增厚且冗长的乙状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宽松,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之间脂肪结缔组织明显增厚,尤其是直肠前壁。术中切除直肠周围增厚的脂肪结缔组织,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和直肠上端,行结肠直肠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86.59±14.84)min,出血量平均(63.41±23.67)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0.01±1.57)d。无吻合口出血、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发生,无术中死亡或术后2周内死亡病例。22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2~4年,平均(2.81±0.91)年,患者排便次数1~2次/d,肛门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微创切除直肠周围增厚的结缔组织、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和直肠上端,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高龄直肠脱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等长收缩运动治疗单纯颈伸肌劳损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6例单纯颈伸肌劳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等长收缩运动进行治疗,另一组应用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治疗单纯颈伸肌劳损的疗效与手法治疗相近,但该法具有更安全、经济、且不受条件、时间限制,更有主动巩固疗效和积极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Adenophora polysaccharides (AP), is an active principle extracted from the root of Adenophorae Potaninii Korsh originated in Gansu Province and isolated with boiling water(1). AP is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crude drug by DEAE-cellulose and Sephadex G-200 column, with a white powder and mean molecular weight of 8.3 × 104 , and [α]D20of AP is 68(1). AP is only composed of glucose judg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it with patina chromatography (PC)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 methods.The methy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P is composed of (1→6) linked glucose residues. The measur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MR) 1H NMR and 14C NMR techniques further proved that AP is α(l→6) linked by Dglucose. The structure of AP is as follows: -[→6]α-D-Glu(1-)n→ (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特征,寻找MELAS线粒体DNA(mtDNA)A3243G点突变比例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和门诊临床疑似线粒体脑肌病的患儿,行外周血白细胞mtDNA A3243G点突变筛查、血乳酸检测和神经影像学等检查。A3243G点突变阳性病例中选取符合MELAS临床疑似诊断标准的患儿(突变阳性组),对其家系进行调查,采集家族成员血进行mtDNA A3243G点突变筛查;A3243G点突变阴性病例中选取符合MELAS临床疑似诊断标准的患儿行肌肉病理活检和肌肉A3243G点突变筛查(突变阴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MELAS遗传学特征。结果研究期间共有272例疑似线粒体脑肌病的患儿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A3243G点突变的筛查。A3243G点突变的20例阳性标本中,突变均为异胞质性(heteroplasmy),18例符合MELAS的临床疑似诊断标准。血细胞中突变型mtDNA的比例为9.0%-50.0%,其中4例同时在肌肉组织检测到相同突变,突变比例为42.4%-64.8%。临床症状以惊厥、乏力、智力进行性倒退、发热、呕吐、视力障碍和失语为主,身材矮小和体毛增多为主要体征,13例合并癫,血乳酸均升高,头颅CT/MRI显示双侧对称性苍白球钙化和脑梗死信号。A3243G点突变筛查阴性标本中有4例临床符合MELAS临床疑似诊断标准,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边纤维,肌肉A3243G点突变筛查阴性。14个家庭中的37名家庭成员采集了外周血进行mtDNA A3243G点突变筛查,突变阳性组中患儿母亲5名检测到A3243G点突变,突变比例分别为3.0%,5.0%,11.8%,21.3%和26.9%,同胞兄弟4名检测到A3243G突变,突变比例分别为19.3%、33.3%,37.5%和41.5%,均无临床症状,其他成员未检测到突变。本研究A3243G点突变比例与发病年龄和就诊年龄呈负相关趋势,与病程未?  相似文献   
5.
吗啡依赖小鼠胸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屏  黄艳 《免疫学杂志》1996,12(3):177-179
使用流式细胞仪(FCM)动态观察吗啡依赖小鼠在摄入吗啡成瘾期间及吗啡消除后中枢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摄入吗啡后24h始,胸腺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降低,血液中CD4降低,CD8升高,两者比值倒置,连续摄药至d5时最甚。②停止摄入吗啡72h后,胸腺重量增高,胸腺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即恢复至正常;但吗啡消除1wk后,血液中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始终未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提示中枢和外周的淋巴细胞亚群对吗啡的反应敏感性存在差异,还提示吗啡在体内对中枢未分化成熟T淋巴细胞的可逆性损伤或抑制作用和对成熟T细胞的损伤或抑制更为严重,且有不可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对气管镜清洗消毒合格参考值范围和检测方法。方法选取360条患者使用后的气管镜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0条。A组床旁预处理后分为A1、A2两组(每组60条气管镜),B组气管镜在人工清洗后分为B1、B2两组,C组气管镜在高水平消毒后分为C1、C2两组,A1、B1、C1组采用细菌采样,A2、B2、C2组进行ATP生物荧光采样。两种采样方法对气管镜表面采样为全部长度涂抹采样,管腔的采样方法均为冲刷法。同时选取临床使用后的60条气管镜经过人工清洗后,对管腔运用冲洗法,对冲洗液进行ATP生物荧光检测,比较冲洗法和冲刷法对管腔采样的有效性。结果气管镜在人工清洗后,对管腔采样的冲洗法和冲刷法,两组ATP总量的相对发光值(RL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气管镜在A1、B1组的细菌采样中,管腔和表面菌落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高水平消毒后表面和管腔菌落数均为0;气管镜在A2、B2、C2三组的ATP生物荧光检测采样中,表面ATP总量RLU值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与C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管腔ATP总量RLU值A2与B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C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结论 ATP生物荧光采样冲刷法对气管镜管腔采样更有效;人工清洗环节非常重要,人工清洗后气管镜表面和管腔ATP总量建议低于10 000和3 400。  相似文献   
7.
由于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支架已经成为修复和再生关节软骨缺损的重要方法。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十年已经开发和测试了许多支架的制备和形成方法,但是理想再生支架的制备一直存在争议。关节软骨作为人体关节内的承重组织,其基质结构和细胞组成呈带状,并且从软骨表层至软骨下骨存在着几个平滑的自然梯度,包括细胞表型和数量、特异性的生长因子、基质的组成、纤维的排列、力学性能、营养和氧气的消耗量等均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再生支架的设计中有必要通过重现这些梯度来原位再生关节软骨。最近的文献报道已经有许多新型的梯度仿生支架用于模拟天然关节软骨的自然梯度,这些支架在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的机械、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梯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修复效果。通过检索关于梯度支架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相关文献,首先对天然关节软骨组织的结构、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营养代谢等梯度特性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对目前关节软骨梯度支架的最新设计和构建进行了归类,其次从材料构成(如水凝胶、纳米材料等)以及制备工艺(如静电纺丝、3D打印等)进一步加深对梯度支架的认识,最后讨论了梯度仿生支架在软骨原位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前景和挑战,为梯度支架成功用于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介入手术已成为血管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手术直接相关的股动脉穿刺点封堵处理是手术操作收尾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国内外目前尚缺乏关于封堵止血系统模拟器训练应用效果的高级别证据,本研究旨在评估模拟器训练在实施股动脉穿刺点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操作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在血管介入操作基础教学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选择2020年5月—2020年10月7个中心的8名血管介入医师分别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封堵操作培训。4名血管介入医师通过阅读ExoSealTM说明书和观看视频进行培训(对照组),另4名血管介入医师的培训方式为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专业人员指导下的模拟器使用(研究组)。培训结束后,在主诊医师监管下,每名医师对接受血管介入手术,并在股总动脉使用6 F鞘管的患者,采用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对穿刺点进行封堵。两组医师各操作50例患者,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器械成功率、股动脉栓塞发生率、二次干预率、24 h内发生血肿率。 结果:研究组在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操作中,所需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24.50 s vs. 30.00 s,P=0.003;8.60 mL vs. 11.22 mL,P=0.019)。研究组的器械成功率(98.0%)高于对照组(9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两组均无动脉栓塞、二次干预和24 h内发生血肿情况。 结论: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模拟器的训练能够提高股动脉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模拟器的训练应常规用于血管介入操作的基础教学培训中。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本指南仅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脆性骨折所制定。脆性骨折亦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GFβ1 gene expression and its effect on murine tumor growth following direct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naked plasmid DNA encoding human TGFβ1, LM3 murine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s were inoculated subcutaneously to T739 mice and grew to tumor nodules in 2 weeks. Multiple direct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plasmid DNA, PMAMneo- TGFβ1, were given and compared with saline or vector plasmid administration groups. The growth of tumor was observed till the 8th week when the mice were killed for Northern blot analysis and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f tumoral tiss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tumor was boosted in the TGFβ1 gene treated mice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tastatic behavior. Northern blot showed efficient expression of TGFβ1 mRNA in the treated group.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TGFβ1 may stimulate tumor growthin vivo through certain mechanisms. And direct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nude plasmid DNA may be a promising gene transfer strategyin vivo.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93707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