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49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59篇
预防医学   99篇
药学   528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9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The Paternity Testing Commission (PTC)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 has taken up the task of establishing the biostatistical recommend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SO 17025 standards and a previous set of ISFG recommendations specific to the genetic investigations in paternity cases. In the initial set, the PTC recommended that biostatistical evaluations of paternity are based on a likelihood ratio principle – yielding the paternity index, PI. Here, we have made five supplementary biostatistical recommendations. The first recommendation clarifies and defines basic concepts of genetic hypotheses and calculation concerns needed to produce valid PIs. The second and third recommendations address issues associated with population genetics (allele probabilities, Y-chromosome markers, mtDNA, and population substructuring) and special circumstances (deficiency/reconstruction and immigration cases), respectively. The fourth recommendation considers strategies regarding genetic evidence against paternity. The fifth recommendation covers necessary documentation, reporting details and assumptions underlying calculations. The PTC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se recommendations should be adopted by all laboratories involved in paternity testing as the basis for their biostatist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料药粒径等对盐酸普萘洛尔渗透泵片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取不同批号盐酸普萘洛尔及同批号重结晶前、后的原料药均按相同处方制备成渗透泵片,考察药物体外释放情况及释药24h后衣膜形态;并对上述不同原料药的粒径分别以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证实。结果:以原料药粒径较小的渗透泵片释放完毕后衣膜变形,且不能维持零级释放,原料药粒径较大的渗透泵片结果与之相反。不同原料药经仪器证实粒径确有差异。结论:原料药的粒径可影响制备的渗透泵片的释放行为,提示性状稳定的原料药的合理选择在制剂过程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质粒(pUDKH)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其与大鼠基因组DNA的整合情况。 方法 二级Wistar大鼠雌雄各20只,按体重和取样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12h、24h、3d、7d、14d、21d的各实验组(给予pUDKH,2.0mg/kg)和注射后3d取样的对照组(给予PBS,200ul/只),依次将各组大鼠摘眼球取血后脱臼处死,按脑、心、肺、胸腺、肝、肠系膜淋巴结(MLN)、脾、肾、生殖腺、左腿肌肉、右腿肌肉的顺序取样。经典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各组织总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和纯度,PCR方法检测其中的D肌动蛋白基因;巢式PCR检测各组织总DNA中pUDKH的分布情况;ApnL I酶切分离pUDKH分布阳性各组织中的pUDKHDNA和基因组DNA,巢式PCR检测pUDKHDNA与基因组DNA的整合情况。 结果 各组织总DNA浓度与纯度均符合实验需要,并适于采用PCR或巢式PCR方法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及基因组DNA整合情况检测。巢式PCR检测显示,在各时间点的右腿肌肉与外周血、注射后3和7d的肝脏、3和14d的生殖腺、7d的胸腺、7和14d的MLN与左腿肌肉等组织中pUDKH分布均呈阳性,而在各时间点的脑、心、肺、脾、肾等组织中pUDKH分布均呈阴性。pUDKH分布阳性的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UDKHDNA与基因组DNA的整合。 结论 pUDKH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在各时间点大鼠体内各组织中呈现不同的分布谱。在pUDKH分布阳性的各组织中,pUDKHDNA与基因组DNA发生随机整合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利鲁唑对吗啡镇痛、耐受和依赖作用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利鲁唑对阿片镇痛、耐受及躯体功能的调节。方法 采用冰醋酸扭体 ,5 5℃热板法和热辐射甩尾法观察利鲁唑对小鼠痛阈及吗啡镇痛效应的影响 ;采用小鼠急性和慢性吗啡耐受模型及小鼠吗啡依赖模型 ,观察利鲁唑对吗啡耐受和依赖的作用。结果 单独皮下注射利鲁唑 2 .5~ 10mg·kg- 1在以上 3种模型无镇痛作用 ,然而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吗啡镇痛效应。利鲁唑 2 .5~ 10mg·kg- 1剂量依赖性地对抗吗啡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耐受。在小鼠吗啡依赖模型中 ,利鲁唑 2 .5~ 10mg·kg- 1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吗啡戒断症状的产生。结论 利鲁唑自身无镇痛作用 ,但能显著增强吗啡镇痛效应 ,并能预防吗啡所引起的耐受和依赖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临床常用药物中探寻逆转肿瘤耐药性的活性物质。方法 应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Hal处理的瘤细胞对 0~ 2 0 μmol·L- 1多柔比星 (Dox)的敏感性的影响。RT PCR法分析 12 .5 μmol·L- 1氟哌啶醇 (Hal)处理后多药耐药基因 (MDR1)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STπ)mRNA表达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 0 ,6 .2 5 ,12 .5 ,2 5 μmol·L- 1Hal对细胞内药物蓄积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结果 Hal对K5 6 2 /Dox的耐药性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在 12 .5 ,6 .2 5及 3.12 5 μmol·L- 1时的逆转倍数分别为 8.35 ,4 .2 1及 2 .16。用 12 .5μmol·L- 1Hal处理后 ,MDR1及MRP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现时间依赖性明显降低 ,分别较原水平下降76 .3%及 6 4.6 %。药后d 2GSTπmRNA表达下降6 6 .1% ,于d 3回升。Hal处理细胞lh后 ,Dox在细胞内蓄积量明显增加 ,并呈浓度依赖性 ;此外 ,Hal可明显增强Dox对K5 6 2 /Dox细胞的G2 /M阻滞作用 ,12 .5 μmol·L- 1浓度可以使 5 μmol·L- 1Dox的G2 /M阻断由单独应用时的 9.9%± 4 .3%增加到2 3.4 %± 3.0 %。结论 Hal具有较强的逆转K5 6 2 /Dox细胞MDR的作用 ,其逆转机制为多种途径 ,包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 ,增加细胞内药物蓄积 ,增强Dox对K5 6 2 /Dox在G2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除催化水解C端为脯氨酸残基的二肽外 ,是否还有G类有机磷化合物水解酶 (G酶)活性。方法 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及表达人的重组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及G酶活性用常规方法测定。结果 COS 7细胞表达的人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催化有机磷化合物梭曼的水解 ,也水解二肽化合物Gly Pro。两种活性比未转染的COS 7细胞高 2倍。比较转染了带有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基因的重组载体的COS 7细胞和对照组细胞中的两种酶活性 ,可以看到有平行的升高趋势及恒定的酶活性比值。结论G酶和氨酰基脯氨酸二肽酶为同一个酶 ,或至少属于同工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了新型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二吡呋酯 (ADV)po给药后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猕猴po或iv给药ADV后 ,血液中只检测到活性代谢物阿德福韦(ADF) ,因此用ADF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来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猕猴poADV后 ,tmax为 0 .99~ 1.70h ,t1/ 2 为 1.6 4~ 5 .4 3h ,Cl为 9.14~ 13.91L·h- 1·kg- 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 19.9%。连续 7dpo给药(每日 1次 )后未发现药物累积现象。肾脏和肝脏中ADF的含量仅次于胃肠内容物。ADF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结论 在给药量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动力学 ,在靶器官肝脏中分布较多 ,主要从尿液中排出。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细胞是表达蛋白类生物产品的理想宿主细胞。但是,表达水平常较低。通过对工程细胞进行改造,如抑制细胞凋亡、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提高翻译后加工能力、改变细胞新陈代谢的特性、实现基因组热点整合等,可有效地提高重组蛋白类药物的产量,为生物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