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类型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1997年7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24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轻症非梗阻型3个组皆无死亡,唯非手术组有3次出现脏器功能不全。②轻症梗阻型早期手术组出现2次脏器功能不全,非手术出现1例死亡,4次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③重症非梗阻型早期手术组2例死亡,出现8次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延期手术组无死亡,出现6次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非手术组死亡5例,出现11次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④重症梗阻型早期手术组3例死亡,出现6次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延期手术组1例死亡,出现4次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非手术组1例死亡,出现4次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结论 ①轻症非梗阻型以非手术为主。②轻症梗阻型可先行保守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梗阻情况,如梗阻未解除,可待应激期过后手术解除梗阻,如梗阻解除可继续保守治疗。③重度非梗阻型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并按胰腺坏死是否并发感染决定其是否手术。④重症梗阻型可先行积极的短期的保守治疗(24~72小时),如病情无好转,梗阻未解除,则早期手术治疗,手术宜简化,减少创伤,或行EST解除梗阻,如梗阻能够解除,则按重症非梗阻型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先天性角膜混浊(congenital corneal opacities,CCO)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CO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CCO患儿一般特征及临床分类、患病单双侧、相关的眼部和全身异常、病理改变和接受的治疗等资料。结果 本研究纳入66例(93眼)CCO患儿,其中年龄3~36(13.11±9.63)个月,39例(59.1%)为单眼患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Peters异常(32例,48.5%)和角膜巩膜化(15例,22.7%);虹膜粘连(61眼,65.6%)和白内障(22眼,23.7%)是两种最常见的眼部异常;5例(7.6%)患儿出现全身异常,包括生长迟缓(4例)和先天性脑缺陷(1例)。93眼中85眼(91.4%)进行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6眼(6.5%)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术。结论 年龄≤3岁的CCO患儿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Peters异常及角膜巩膜化;除角膜混浊外,CCO患儿还可能存在虹膜粘连、白内障等眼部异常或生长迟缓等全身异常;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为治疗CCO的主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评价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的网站。由2名评价者独立地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3篇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司美格鲁肽能够显著降低HbA1c、FPG和SBP水平,并减轻体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司美格鲁肽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高,同时司美格鲁肽并不会增加低血糖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在经济性方面,司美格鲁肽能够延长患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其增量成本效果比低于所在国家的意愿支付阈值,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跟骨为不规则骨,具有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过往多基于X射线平片进行测量研究,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跟骨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报道较少。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国人跟骨的解剖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成人正常跟骨CT扫描数据,男50例,女50例,将其重建后进一步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将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中国男性组跟骨长、宽及高分别为(74.60±5.06),(29.71±2.93),(45.23±4.46) mm;女性组为(71.48±5.36),(26.65±3.01),(42.23±4.49) mm,男性组显著大于女性组(P0.05)。男性组Bohler’s角为(35.98±4.34)°,女性组为(38.31±4.43)°,男性组显著小于女性组(P0.05)。提示中国女性成人跟骨长、宽、高较男性小,跟骨Bohler’s角明显大于男性,不同性别间Gissane’s角无明显差异。与西方人相关数据比较,中国成人的跟骨长、宽、高明显偏小,跟骨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低水平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其血清HBsAg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就诊的低水平HBsAg 阳性的CHB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入组前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给予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Peg-IFNα-2a联合治疗48 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基线HBsAg水平预测HBsAg清除的效能。结果 在治疗48 w末,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1.5±0.3) lg U/ml和(0.1±0.1) lg 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lg U/ml和(1.3±0.3) lg U/ml(P<0.05),观察组HBsAg清除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2.5%和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和55.0%(P<0.05);基线HBsAg水平是HBsAg清除的独立相关因素(OR:0.337,95%CI:0.026~0.652, P<0.05);经ROC曲线分析,以基线HBsAg水平等于2.0 lg U/mL为截断点,基线HBsAg水平预测治疗48 w血清HBsAg清除的AUC为0.77,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68,阳性预测值为67.2%,阴性预测值为85.3%,正确性为72.5%。结论 应用peg-IFN-α-2a治疗已经NAs治疗获得低水平HBsAg阳性的CHB患者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基线HBsAg水平能预测治疗结束时血清HBsAg清除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并评估影响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远期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眼科查确诊的缺血型BRVO继发ME(BRVO-ME)患者30例30眼纳入研究.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进行裂隙灯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房颤(AF)合并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状态、左房大小的关系。方法 36例房颤合并血栓栓塞患者和30例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排除心瓣膜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抽取肘静脉血2mL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血栓栓塞组血浆NT-proBNP浓度为(1 397.1±1 191.1)pg/mL,高于无血栓栓塞组(980.2±730.6)pg/mL(P〈0.01)。血栓栓塞合并心功能不全组血浆NT-proBNP浓度(1 552.8±1 106.2)pg/mL,高于无心功能不全组(830.4±565.6)pg/mL(P〈0.01),且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呈正相关。结论 AF患者血浆NT-proBNP差异与血栓形成有关,血浆NT-proBNP浓度与心功能状态、左房大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至少含有4个开放阅读框架(ORF),定位于负链,分别为S、C、P和X基因。S基因变异的热点,也是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中最有意义的变异是“a”决定族基因组的突变。我们探讨了S基因(“a”决定簇)序列的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变异提供参照。1.资料与方法:对象为HBV感染者31例,来自江南地区。HBsAg均阳性,抗-HBs均阴性;其中16例HBeAg阳性,15例阴性;抗-HBc均阳性。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4~70岁。慢性无症状HBsAg…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自然史中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1762(A T)/1764(G A)双突变的分布,以及与中国常见HBV基因型的关系和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8例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利用制备的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采用特异性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PSRT PCR)方法对其血清行B、C基因型分型和双突变定量检测,比较双突变在B、C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CMIA)检测血清HBeAg和抗HBe,比较B、C基因型各组双突变株和野生株病毒的HBeAg血清学转换。结果: C基因型CHB患者BCP区1762/1764双突变率(70.65%)明显高于B基因型(29.17%,P=0.000)。观察HBeAg阴性CHB患者比例,B基因野生组明显高于其双突变组(28.57%,P=0.004)和C基因野生组(22.22%,P=0.000);C基因双突变组(63.08%)明显高于其野生组(22.22%,P=0.000)和B基因双突变组(28.57%,P=0.018)。在所有HBeAg阴性患者中,B基因野生组抗HBe阳性率(84.00%)高于其双突变组(0.00%,P=0.003)和C基因野生组(16.67%,P=0.004);C基因双突变组抗HBe阳性率(19.51%)与其野生组(16.67%)和B基因双突变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0)。结论: 在我国慢性HBV感染人群中,C基因型患者更易发生BCP区1762/1764双突变;B基因野生型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并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较彻底;而C基因双突变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但不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不彻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