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调查上海市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中医证型与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3—12月收集上海市4个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51例,并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集患者血样,分析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结果 65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证型分布依次为阴虚阳亢证(211/651,32.41%)、痰瘀互结证(156/651,23.97%)、肝火亢盛证(154/651,23.66%)、肾气亏虚证(130/651,19.97%)。不同证型间男女比例不同(P0.01),男性患者肝火亢盛证(87/285,30.53%)为主要证型,女性患者阴虚阳亢证(135/366,36.89%)为主要证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基因型分布依次为CC(329/651,50.54%), GC(280/651,43.01%),GG(42/651,6.45%)。不同证型之间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57,P=0.005),痰瘀互结证GC型为主要基因型,其余证型CC型为主要基因型。结论老年高血压病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基因型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IL-6基因rs1800796位点GC型有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病痰瘀互结型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瘀补肾方对卵巢切除小鼠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3月龄雌性C57BL/6小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化瘀补肾方组各16只。模型组和化瘀补肾方组小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2周,各组小鼠建立左侧胫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给予化瘀补肾方组小鼠化瘀补肾方灌胃,给予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小鼠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至骨折术后4周取材。检测各组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采用Micro-CT检测小鼠第4腰椎及左侧胫骨的骨密度,检测左侧胫骨最大应力,对左侧胫骨石蜡切片进行阿尔辛蓝/橙黄G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OVX后4周开始,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升高,并持续高于假手术组(P0.01)。骨折术后4周,模型组小鼠血清雌二醇和第四腰椎骨密度(BM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和第四腰椎BMD高于模型组(P0.01)。Micro-CT三维重建显示,模型组左侧胫骨仍有明显的骨折线,骨痂生长不明显,化瘀补肾方组骨折线模糊,骨痂形成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BV/TV(P0.01)、Tb.Th(P0.05)和Tb.N(P0.01)均明显降低,Tb.Sp明显升高,化瘀补肾方组小鼠的BV/TV(P0.05)、Tb.Th(P0.05)相较于模型组则显著升高,但Tb.N、Tb.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胫骨的最大应力在骨折术后28 d时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胫骨的最大应力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阿尔辛蓝/橙黄G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和化瘀补肾方组骨痂组织处于塑形期,可见明显骨小梁结构,而模型组骨痂组织内见大量脂肪组织,骨小梁稀疏。结论化瘀补肾方能有效促进去卵巢小鼠的骨折愈合,改善愈合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法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病毒心肌炎治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从肺论治、清心解毒法、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调补心肾法、中西医结合法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庶虫)虫丸对大鼠脑出血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损害和血肿周围组织的脑水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运用光镜、电镜观察和测量脑组织干湿重的方法,观察大黄(庶虫)虫丸对其脑组织显微、超微病理形态学和脑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大黄(庶虫)虫丸可明显的改善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损害,降低因出血而致的血肿周围组织的水肿.结论大黄(庶虫)虫丸对大鼠脑出血模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脑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选择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其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脑含水量和神经损伤积分值的影响。结果:电针水沟组(取水沟、上星穴)、电针风府组(取风府、哑门穴)均可明显改善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损害和神经行为功能的缺损,降低因出血导致的血肿周围组织的水肿;且电针水沟组在改善大鼠脑出血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损害和神经行为功能的缺损方面(72h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射积分值)优于电针风府组。结论:电针水沟、上星和电针风府、哑门对大鼠脑出血损伤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且前者的保护作用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远处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癌转移的整体防控效率亟待提高。基于适应性免疫调控为主的免疫靶向治疗已经在晚期肺癌实现疗效的突破,充分证实了免疫编辑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价值,但对早期根治术后的远处转移的防治仍缺乏高水平临床证据,提示肺癌转移的发生有适应性免疫之外的机制。因此,本文聚焦探讨固有免疫紊乱与远处转移发生的关系,讨论了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作用机制,调控固有免疫细胞防治肺癌转移的临床应用以及固有免疫细胞作为生物标志物丰富转移评估体系的价值。将固有免疫紊乱融合入肺癌转移的核心机制,创新提出“正虚伏毒”学说并构建转移特异性研究平台以探索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作用机制,寻找防治肺癌转移的关键靶点群,研发综合免疫疗法促进肺癌转移防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9例晚期NSCLC一线治疗后疾病无进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药化疗(吉西他滨或培美曲赛多西紫杉醇),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中药汤剂、中药静脉制剂及穴位敷贴),21天为1个周期,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或患者拒绝继续治疗,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两组中位维持治疗周期均为2个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治疗组中位PFS为12.43周,对照组为10.0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治疗组中位生存期(middle survival time, MST)为18.80个月,对照组为16.7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结论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疗效与单药化疗维持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分析目前中医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药在临床上对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治疗作用。综述近年来中药抗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明确中医药治疗胃癌是通过多靶点、多层次发挥作用。中医药治疗胃癌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是机体应对感染失控反应所致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病死率居高不下,全球大约每年大约有530万患者死亡,故深入探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是目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具有潜在优势,本团队在继承朱良春国医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顾氏外科”奠基人顾伯华教授学术经验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首次提出"从肠论治”截断扭转防治脓毒症策略,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妇科常见的妊娠病之一,也是世界性的疑难病症,有统计显示大约有1%~5%的育龄期妇女受到此病困扰~([1]),并且80%以上的流产发生在妊娠12周之前~([2])。妇女既往自然流产次数的增多,再次发生流产的几率增加。由于RSA的难治性,使其严重影响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的和谐。近30多年来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使RSA治疗的成功率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