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6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骨不全症(Ostoogenesis imperfecta OT)又称脆骨症,表现为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其特点是骨质脆弱,多发性骨折,蓝巩膜,进行性耳聋,牙齿改变,关节松弛和皮肤异常,发病率很低.女性较多见,临床极少见,现将我院发现一家父女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IL-1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80例健康对照组,通过GDF-15与IL-1检测其正常最低限,然后排除因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干扰,通过用SA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示,卡方检验χ2,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ROC曲线数据及曲线下面积。结果:分别从血清GDF-15,IL-1及cTnI的0-3h和0-6h两个时间段的ROC曲线分析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敏感性为纵坐标,3种标志物在0~3h和0~6h的曲线下面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结论:GDF-15与IL-1在3和6h内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TnI,血清GDF-15,IL-1水平含量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特别是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对2018年2月—2019年1月全市30家基层医院口腔科的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及消毒灭菌质量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后,制度出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结果所调查的口腔科诊疗区域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域都能按要求分开,布局合理,但均未对综合治疗机水路进行消毒,部分医生着装不规范,进行细菌性检测共采样392份,平均合格率为78.32%,其中拔牙钳、2%戊二醛消毒液、扩大针检测合格,手机、水源水、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喷枪出口水、手机出口水细菌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3.33%、80.00%、80.00%、78.89%、76.67%、51.42%、43.75%。结论加强基层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开展消毒灭菌监测,能有效提高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就诊安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海马氨基酸递质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M组)和依达拉奉组(E组),观察3组大鼠的行为学和脑电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转运体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含量。结果与M组相比,E组大鼠癫痫发作程度和脑电图改变以及海马γ-氨基丁酸转运体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均<0.05),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通过降低癫痫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转运体含量和增强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以达到对抗癫痫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7.
邱毓琪 《医学综述》2015,(3):437-440
尽管手术及化疗技术在近30年有很大改进,但上皮性卵巢癌的病死率依然居妇科肿瘤之首。而铂类耐药卵巢癌由于对以铂类为基础的一线化疗药物耐受,预后更差。现有治疗包括以紫杉醇、托泊替康、多柔比星、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标准化疗,主要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叶酸受体等的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两种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其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选择眼科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1例,年龄65~80岁。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患者102例,平均年龄(73.26±4.31)岁;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患者109例,平均年龄(72.58±3.21)岁;对两种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行两种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其视力水平、散光程度、角膜中央厚度以及角膜内皮水肿程度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术后1个月的随访,术后裸眼视力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散光程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水肿程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继人工晶体植入两种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两种手术具有创伤小、疗程短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正>胎儿和新生儿的心肌能够指导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然而到发育时期,它们的分裂能力逐渐减低。成年人和哺乳动物的心肌已被认为是终末期分化,不能增生,在产后心肌细胞也不可逆地离开了细胞周期。尽管可以通过外来因素,如诱导骨膜蛋白、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剂、细胞周期素D1/CDK4、A2和转  相似文献   
10.
王庆涛  王玉璟 《海南医学》2016,(23):3890-389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饮食结构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尽管医疗环境有所改善,冠心病仍然占据着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病因的重要位置,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占首位.而且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致死率极高,故对恶性心律失常进行早期预测、评估、处理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仍然没有确切的指标可预测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过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医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心肌梗死后一些常规指标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呈现相关性.本文将其中一些研究做一综述,为心血管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