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大鼠Nogo受体(Nogo receptor,NgR)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对293T细胞感染效率.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首先构建携带目的基因siNgR199的慢病毒穿梭质粒表达载体,然后使用慢病毒包装质粒混合物和构建好的慢病毒穿梭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转染48 h后收集上清离心过滤后冰浴保存,最后进行病毒滴度测定,与标准病毒液分别感染293T细胞,按MOI值分为5个梯度:1、3、5、10、20,以确定病毒滴度及适合感染的MOI值.其中采用PCR方法对重组载体进行鉴定,利用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对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进行检测.结果: 酶切鉴定及PCR结果与病毒载体的预期结果一致,病毒滴度达1×108 ifu/m1,适合感染的MOI值为3.结论: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大鼠siNgR199慢病毒表达载体,为应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3.
4.
大鼠烫伤后下丘脑室旁核β-内啡肽的变化及δ受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烫伤后不同时间下丘脑室旁核β 内啡肽水平的变化和阿片δ受体的作用。 方法 在大鼠背部 2 0 %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后不同时间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下丘脑室旁核 β 内啡肽免疫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 ;通过下丘脑室旁核微量注射δ受体激动剂DPDPE或其拮抗剂ICI174 86 4后心功能指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 ,探讨δ受体在大鼠烫伤休克中的作用。 结果  (1)大鼠烫伤后 1、2、4h ,下丘脑室旁核 β 内啡肽免疫活性物质的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 ;(2 )与对照组比较 ,给予ICI174 86 4后不同时间 ,动物平均动脉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与各自伤前基础值的比值显著升高 ,给予DPDPE则显著降低。但无论给予ICI174 86 4或DPDPE ,心率比值的变化相差不显著 ;(3)ICI174 86 4组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长于DPDPE组 (P <0 .0 1)。 结论 下丘脑室旁核 β 内啡肽的过量增加是促使休克加重和加快死亡的原因之一 ,该处δ受体可能起了重要的介导作用 ;拮抗δ受体的作用有利于对抗烫伤休克 ,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载体细胞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存活、运动机能和行为的影响。方法:7d龄新生大鼠一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法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在损伤后即刻,于单侧皮层内植入构建的可稳定表达和分泌BDNF的大鼠成肌细胞,观察植入4周后大鼠存活、运动机能和行为的变化。结果:BDNF载体细胞可稳定表达BDNFmRNA,其分泌上清液可维持PC12细胞存活、促进突触生长,脑内移植后42d,移植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928.6%,对照值为57.7%);倾斜临界角度虽仍低于假伤组,但显著高于移植不含BDNF载体细胞的对照组;开场行为的水平、垂直运动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数时间点上显著低于假伤组。结论:脑内移植可稳定表达和分泌活性BDNF的载体细胞可显著降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死亡率,对运动机能和行为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神经营养因子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20世纪初Cannon和Salye在医学领域首次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人们对应激反应的了解愈加深入。现已证明,应激可引起体内组织形态学、生理、生化的改变多达1400种以上。据统计,在各种普遍流行的疾病中,约75%~95%与应...  相似文献   
7.
桥脑内侧网状结构是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受到麻醉医师的广泛关注,因为该部位不仅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与镇痛、肌松及自主神经反射抑制也有一定关联,而这些正是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麻醉效应.有关桥脑内侧网状结构的深入研究,可能对全身麻醉作用机制的探索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可能使其成为有效的麻醉靶位,从而在提供充分的麻醉效应的同时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应激引起海马CA3神经元损害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严进  汤淑萍 《解剖学杂志》1999,22(2):99-104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应激引起海马CA3区神经元损害的作用。方法:采用Bielschowsky-Gros-Lawrentjew染色法和常规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急性和慢性足底电击大鼠的海马CA3区神经元开矿的变化,及双侧海马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其影响。结果;急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无明显变化;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的损伤性形态变化;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正常大鼠和急性应激大鼠的海马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后不同时间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免疫活性物质(ir-VIP、ir-SP)含量的动态变化,将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假处理组(B)和HIE组(A),采用一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形成HIE,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伤后即刻、24、48和72h血浆ir-VIP和ir-SP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浆ir-VIP水平A1、A2、A3组分别显著低于B1、B2、B3组;ur-SP水平,A2、A3、A4组分别显著高于B2、B3、B4组。B、C组之间ir-VIP和ir-SP含量相差不显著,证实VIP、SP参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含量的显著变化提示其在HIE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脑缺氧、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7日龄新生鼠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在低氧环境下制成半球性脑缺氧、缺血模型,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脑区强啡肽A1~13免疫活性物质含量的改变,和小脑延髓池注射强啡肽A1~13抗血清对脑损伤病理过程的影响。结果:新生鼠脑组织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强啡肽A1~13含量在皮层、下丘脑和海马回均显著升高,以大脑皮层含量升高最为明显;小脑延髓池注射8μl强啡肽A1~13抗血清,可明显减轻损伤后脑水肿,改善新生鼠的一般状况。结论:强啡肽A1~13参与脑缺氧、缺血的病理过程,过量的强啡肽A1~13有加重脑缺氧、缺血后病理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