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神经节段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吴美倩 《中国针灸》2007,27(7):497-499
目的: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6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同神经节段取穴法与常规取穴法进行治疗,观察2个疗程与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2个疗程愈显率与3个疗程治愈率分别为90.9%、74.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0%、32.0%,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同神经节段取穴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浮针疗法与常规针灸疗法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评定2组疗效。结果: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愈显率为60.0%,总有效率为93.3%,均优于对照组的33.3%、73.3%(均P0.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的止痛效应,且疗效优于常规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脾肾阳虚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方法:2013年8月—2015年7月选择在医院诊断治疗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服用芪蓉润肠口服液,14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留针30 min,14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以及粪便性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脘腹胀满、腹痛、四肢不温等症状积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大幅度下降,观察组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排便时间及粪便性质评分等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项积分均大幅度下降,观察组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疗法联合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脾肾阳虚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出血性中风大鼠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位组、针刺组、雷帕霉素组,每组按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造模后第3、7天)分2个亚组。将50μL自体血注入到大鼠尾状核制备出血性中风模型。各干预组分别给予针刺"百会"透患侧"曲鬓"、非穴位针刺、侧脑室注射雷帕霉素进行干预。于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评分结束后取各组大鼠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Ⅰ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3、7天的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显著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雷帕霉素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 05),且针刺组高于雷帕霉素组(P<0. 05)。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第3、7天模型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与针刺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结论:针刺能上调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LC3-Ⅱ/Ⅰ,良性激活自噬水平,进而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薄氏腹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素问·脉解》中首次提出"鼻鼽",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可归属为此范畴,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均密切相关。临床采用中药、针灸等治疗,疗效颇佳。辨证当先从八纲辨表里、寒热、虚实,再辨病性,最后辨脏腑病症或脏腑兼病症。临床多见素体不足之虚证、寒证,亦可见外邪初犯之表证、热证、实证;外邪多责于春之风邪、秋之燥邪和冬之寒邪,气虚、阳虚、津亏者多见;五脏以肺、脾、肾为主,与心、肝亦相关。临床治疗补虚为要、泻实为辅。针灸应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益气升阳穴加局部取穴辨证加减,明辨缓急,分期论治;重用灸法,扶正祛邪;针刺调神,形神兼治;穴位埋线,长效刺激。气血冲和、形神俱安,邪乃无处可犯,病当自愈。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辨证分型 ,把黄褐斑分成肝脾不和 ,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三型 ,予以中药内服、外敷 ,并辅以针灸治疗黄褐斑 45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3例均为女性 ,年龄 1 7~ 49岁 ,平均 35 .8岁 ,病程 2个月~ 1 8年 ,平均 2 .6年 ,其中治疗组 45例 ,对照组 38例。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1肝脾不和型 辨证要点 :胸胁胀闷 ,喜叹气 ,纳差 ,大便溏或干溏交替 ,经前诸症更甚 ,脉虚弦或左弦右弱。治则 :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以逍遥散加减。方药 :柴胡、当归、赤白芍、炒白术、茯苓、制香附、佛手片、紫丹参、菟丝子。针灸 …  相似文献   
8.
肩周炎是康复医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上肢活动受限,其一般病理过程为疼痛期、粘连期、恢复期。其中粘连期肩周炎指发病4~7个月后,上臂活动及盂肱关节活动受限达高峰,疼痛症状较前减轻的阶段,通常在7~12个月或数年后疼痛逐渐缓解,之后进入恢复期。但在临床实践中,肩周炎临床分期界限并不清晰,治疗方法缺少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随着康复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手法治疗成为粘连期肩周炎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每次30 min,每周2次,间隔3~4 d;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鼻症状总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治疗前、末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4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于疗程结束后4周评估两组复发情况。于末次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第1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4周,两组患者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第1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TN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SS总分及鼻塞、鼻痒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疗程结束后4周,观察组TNSS总分及各分项评分、TN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末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及依据。方法:医院针灸科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埋线结合自拟中药方治疗方法,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Ig E表达水平,治疗8周后随访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9.66%,两组有效率相当,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g E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Ig 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率3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头痛、胃肠不适及嗜睡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有6例刺到毛细血管出现皮下出血,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采用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佳,能够降低慢性荨麻疹Ig E表达水平,减轻患者的变态反应,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