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冠状动脉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合成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并研究其对动物冠状动脉的作用。方法 :以氟哌啶醇为原料 ,将其与卤代烃在回流的情况下进行反应而得到其季铵盐衍生物。采用猪冠状动脉条生物测定法和Langendorff灌流法研究这些衍生物对冠状动脉的作用。结果 :合成了 7个新化合物 ( 1~ 7) ,其中化合物 7量效依赖地压低KCl所致的猪冠状动脉条收缩曲线 ,阻断较大剂量所致的冠状动脉条痉挛 ,并量效依赖地拮抗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减少。结论 :化合物 7显示了良好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皮再生和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26只糖尿病兔和26只正常兔在行髂动脉内皮球囊剥脱术后0、1、2、3、4周,取髂动脉测定新生内皮面积及内膜面积。结果:糖尿病兔组在术后1、2周新生内皮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1、2、3、4周新生内膜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明显增生,可能与内皮修复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N_苄基氟哌啶醇氯化物(F3)对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Ca2+的影响。方法:用Ca2+荧光染料Fluo_3_AM负载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上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在含CaCl2(1.26mmol/L)的细胞外液中,30 mmol/L KCl使细胞内钙荧光强度(FI)迅速增强,F3可以拮抗KCl诱导钙FI增强作用,并呈量效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4种浓度F3(0.01、0.1、1.0、10μmol/L)作用3 min时,使KCl诱导细胞内钙FI从(81±4)%分别降至(71±18)%(n=20,P<0.05)、(51±12)%(n=20,P<0.01)、(39±14)%(n=20,P<0.01)、(28±14)%(n=20,P<0.01)。钙FI变化最快的时程是在给药后的0~30 s。结论:F3通过阻断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降低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这可能是其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PTCA术后再狭窄(RS)成为影响其长期疗效的主要限制因素。RS的发生机制较复杂,血管内皮损伤诱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迁移、随之引起的内膜增生是造成RS的主要病理过程,其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本文就血管RS与VSMCs增殖机制及信号通路调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测序、原核表达。方法PC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后测定核苷酸序列,将u酶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1a( )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达情况,等电聚集电泳测定表达蛋白的等电点。结果本实验中L1的编码基因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此L1酶基因可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大量表达,等电点为6.7。结论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F2)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Langendorff灌流心脏模型,通过结扎左冠脉前降支缺血20min,解除结扎再灌注,引出室性心律失常。缺血前5min用含不同浓度F2的台氏液灌流,观察其对缺血和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同时观察F2对心电图上PR、QT、RR间期的影响。用心房起搏(5Hz)防止心率变慢,观察1μmol/LF2对缺血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PR间期的影响。结果:F2可浓度依赖地降低缺血和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减慢心率,延长PR间期。在心房起搏控制心律下,仍具有拮抗缺血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延长PR间期的作用。结论:F2对大鼠心脏缺血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再复氧损伤后组织因子(TF)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的HUVEC随机等分成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再复氧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转染组(AS/TF组)、正义寡脱氧核苷酸转染组(S/TF组)和错配寡脱氧核苷酸转染组(Sc/TF组)。设计合成针对人TF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TF),同时设计TF的正义寡脱氧核苷酸(S/TF)的错配寡脱氧核苷酸(Sc/TF)作为对照。用SuperFectTransfectionReagent(SF)作载体,将AS/TF、S/TF和Sc/TF分别转染AS/TF组、S/TF组和Sc/TF组HUVEC,正常对照组和缺氧再复氧组HUVEC只加SF,不转染任何寡核苷酸。将缺氧再复氧组、AS/TF组、S/TF组和Sc/TF组HUVEC培养24h后,充入氮气,缺氧条件下培养2h,正常条件下培养1h,完成缺氧再复氧模型的制作。收集各组HUVEC,用发色底物法检测HUVEC表面TF的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UVEC中的TF抗原(TF:Ag)。并用膨胀裂解法分离细胞核,进行细胞核连缀反应(Run-onreaction)后,Bio-dot狭线印迹杂交检测HUVEC中的TFmRNA。结果与未经缺氧再复氧的正常对照组HUVEC相比,经过缺氧再复氧的HUVEC表面TF活性明显增强(P<0.001),细胞裂解液中的TF:Ag也显著增多(P<0.001),AS/TF组HUVEC的TF活性和TF:Ag的增加幅度低于缺氧再复氧组、S/TF组以及Sc/TF组(P<0.05-0.01)。体外细胞核连缀反应后,Bio-dot狭线印迹杂交显示,HUVEC缺氧再复氧后TF基因的转录增强,AS/TF组HUVECTFmRNA的转录弱于缺氧再复氧组、S/TF组和Sc/TF组。结论HUVEC缺氧再复氧后,TF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均显著增强,针对TF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够明显抑制HUVEC缺氧再复氧损伤后TF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提示T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于因TF水平升高所致的血栓性疾病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应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CMECs,再用差速贴壁进行纯化。结果:用光学显微境、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来鉴定CMECs,其纯度约98%。结论:该法简单且经济。  相似文献   
9.
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物在肝外的代谢是其在体内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副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和毒理学等方面,这个过程与肝外药物代谢酶密切相关.肝外药物代谢酶大多在肝内也有分布,与肝内药物代谢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就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分布、主要作用、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钙稳态是心肌细胞正常工作的重要条件,了解心肌细胞钙稳态的变化是研究诸多与心肌细胞功能异常的基础。本文根据心肌不同工作时相中与内钙变化相关的流通途径,结合钙稳态的失衡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对维持心肌细胞钙稳态的重要因素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