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浆与心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相关性,以及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治疗效果,探讨血浆8-iso-PGF2α反映心肌氧自由基损伤程度和干预效果的可能性。方法45只Wistar大鼠分为三组:缺血组、缺血 NAC组和对照组。使用垂体后叶素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心电图上ST段的抬高作为心肌缺血指标。在缺血 NAC组,预先用NAC 0.1 g/kg·d灌胃3周。应用ELISA方法测定心肌缺血及正常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8-iso-PGF2α含量。结果(1)急性心肌缺血组大鼠的血浆和心肌组织8-iso-PGF2α含量分别为(187.1±45.8)pg/ml和(259.3±47.5)pg/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0.4±13.7)pg/ml和(88.6±16.9)pg/g(P<0.01);(2)急性心肌缺血前应用NAC组的血浆和心肌组织8-iso-PGF2α含量分别为(88.2±16.4)pg/ml和(109.4±24.7)pg/g,明显低于缺血组(P<0.01);(3)血浆与心肌8-iso-PGF2α水平间存在正相关(r=0.856,P<0.01);(4)与正常组比较,缺血组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心肌缺血45 min时抬高最为明显,达(0.34±0.05)mV](P<0.05),心肌缺血前使用NAC,可使心肌缺血得以改善[心肌缺血45 min时心电图ST段仅达(0.18±0.05)mV]。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8-iso-PGF2α含量产生增加;血浆8-iso-PGF2α可反映心  相似文献   
2.
镇痛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红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2):984-987
镇痛药研究引入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手段和方法,并从神经激肽类阻滞剂、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阻滞剂、腺苷激酶抑制剂、脑啡肽分解酶抑制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受体阻滞剂、镇痛复合制剂等方面拓宽了镇痛药研究的思路。新建立的研究模型包括培养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模型及吞咽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D-半乳糖诱导大鼠糖基化模型,观察小檗碱(Berberine,Ber)对蛋白糖基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D-半乳糖(150mg/kg,i.p.)给药8周,诱导糖基化模型大鼠,并于第2周开始给予小檗碱高(30mg/kg)、中(150mg/kg)、低(75mg/kg)剂量处理6周。测定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果糖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结果:小檗碱高、中剂量明显降低D-半乳糖引起的模型大鼠血糖升高(P<0.01,P<0.05),降低红细胞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并显著抑制糖基化产物的形成(P<0.01,P<0.05)。结论:小檗碱对D-半乳糖诱致的大鼠糖基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热毒平抗脂质过氧化以及对腹腔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凋亡的影响,为热毒平治疗重症中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热毒平组、西黄芪胶组、生理盐水组和中暑模型组。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中暑模型,测定用药组和对照组小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提取动物腹腔巨噬细胞DNA并行凝胶电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腹腔Mφ凋亡情况。结果热毒平均小鼠肝组织SOD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DNA电泳图中热毒平组无梯状条带;热毒平组腹腔Mφ凋亡百分率比其他组低且接近正常组。结论热毒平能有效的防止高温所致的脂质过氧化、减少其腹腔Mφ凋亡,对重症中暑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荔枝核皂苷对D-半乳糖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50只昆明种小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石杉碱甲组(0.4 mg/kg·d)、荔枝核皂苷低(15 g/kg·d)和高(60 g/kg·d)剂量组。上述动物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皮下(sc)注射D-半乳糖(500 mg/kg·d)8周,并于第5周起分别灌胃相应药物。采用水迷宫和自主活动仪测试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测定血清糖基化;醛糖还原酶活性;采用高效液相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系统检测人神经氨酸酶(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二羟苯乙酸(DOPAC)的含量变化。结果:荔枝核皂苷明显改善模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单胺类递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荔枝核皂苷具有改善D-半乳糖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减少抑制对脑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在生理浓度糖皮质激素(GCs)抗炎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氢化可的松对小胶质细胞BV-2活性的影响;在建立LPS刺激的BV-2细胞炎症模型基础上,实验分组如下:(1) 空白对照组;(2) LPS组;(3) GCs+LPS组;(4) α7nAChR阻断剂甲基牛扁亭碱(MLA)+GCs+LPS组,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 2 000 和1 000 nmol/L 氢化可的松可分别使细胞存活率降低至(76.9±5.5)%和(90.8±7.3)%,表现出超生理剂量GCs的细胞损伤作用。LPS明显刺激BV-2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并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生理浓度(500和250 nmol/L)的氢化可的松均可减少LPS诱导BV-2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10 nmol/L MLA预处理BV-2细胞能拮抗GCs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结论: α7nAChR参与了生理浓度GCs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葛根素(puerarin)对D-半乳糖诱导的糖基化模型大鼠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D-半乳糖(150 mg·kg~(-1)·d~(-1),ip)给药8周,诱导糖基化模型大鼠,并于第3周开始给予葛根素高、中、低剂量(300,150,75 mg·kg~(-1)·d~(-1))处理6周。测定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果糖胺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含量,以及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肝脏、肾脏功能的影响。结果:葛根素高、中剂量能够明显降低D-半乳糖引起的模型大鼠血糖升高,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红细胞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并显著抑制糖基化产物的形成(P<0.01);显著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具有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糖基化反应,恢复胰岛素敏感性,并对糖基化诱致的肝脏和肾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与氧自由基所致的脂质过氧化过作用有关。8-异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产生不依赖于环氧化酶催化,是氧自由基损害脂质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后的产物。本文对PGF2α的代谢过程、物理性质、生物学作用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认为PGF2α水平监测可以作为动态评价新生儿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可靠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氨基胍甘草酸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糖耐量和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5-09在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6周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取15只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持续8周;其余大鼠均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150mg/kg,1次/d&;#215;8周致病。D-半乳糖处理大鼠2周后,将大鼠按体质量均衡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氨基胍组和甘草酸组3组,然后继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处理同时灌胃给予蒸馏水、氨基胍和甘草酸(浓度均为30g/L)300mg/kg灌胃,1次/d&;#215;6周;实验结束时,观察氨基胍和甘草酸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糖耐量和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的作用。 结果:实验动物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有脱失。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半乳糖处理大鼠出现糖耐量减退、糖基化产物(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增高以及红细胞内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P〈0.01)。②氨基胍组与模型组比较,2h血糖显著降低,可拮抗D-半乳糖诱导的糖耐量减退(P〈0.01);甘草酸对糖耐量减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③氨基胍和甘草酸,均可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P〈0.01,0.05);氨基胍能明显降低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甘草酸则对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的影响不大,差异均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氨基胍和甘草酸均能抑制D-半乳糖诱导大鼠体内增高的醛糖还原酶活性,氨基胍对D-半乳糖诱致的大鼠糖基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祈甘草酸对大鼠糖基化反应末见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檗碱抑制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心室重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小檗碱(berberine,Ber)和卡托普利(captopril,Cap)对高糖-高盐-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高血压(IRH)模型大鼠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和心室重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各半,除空白对照组食用标准饲料外,其余动物随机喂饲富含高盐(4%)、高脂肪(25%)和高蔗糖(10%)饲料,并交替饮用5%蔗糖-1%食盐水与6%果糖水造模8周;当造模动物出现高血压、糖耐量减退,即建立IRH病理模型。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卡托普利(Cap)25 mg/kg和Ber 300 mg/kg、150 mg/kg两个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或蒸馏水,每天1次共4周,测定大鼠血压及血清胰岛素(Fins)、血糖(FSG),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计算心脏重量系数(CMI)和心肌增殖系数(MPI)以及作左心室组织学检测。结果 IRH大鼠血压升高,FPG和Fins含量增高,ISI减弱,MPI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以及左心室组织呈心肌肥厚、重构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Ber 300 mg和150 mg/kg或Cap处理IRH大鼠后,降低IRH大鼠血压和FSG,纠正高胰岛素血症,增强ISI,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降低MPI(P〈0.01),以及不同程度地改善左心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论 Ber和Cap能对抗IRH大鼠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纠正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糖,降低血压,抑制心室重构。Ber上述效应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