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 在胃电图检查中我们发现胃脘痛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胃电参数相比有差异,前者的症状与胃电参数似有一定的相关。为此我们在胃脘痛患者胃电图检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观察了不同证型与胃电图的关系。一、一般资料104例胃脘痛病人均经胃镜检查或钡餐造影确诊。其中男75例,女29例,年龄21~70岁。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6例,浅表性慢性胃炎41例,萎缩性胃炎7例,十二指肠球炎10例,胃癌2例。中医辨证证型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外开展耳针疗法及广泛深入研究经络感传现象的基础上,我们从体穴十二经感传完全程者入手,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感传者的耳廓内脏点,分别观察了感传轨迹上的指血流图、肌电、痛阈的变化,并进行了阻滞实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彭佩薇  卢献群 《广西中医药》1994,17(4):47-48,44
电刺激22只家兔耳穴肠区10分钟,用不锈钢针型电极及胃肠电图仪引导记录其结肠电话动,以之与电刺激前作同体对照。结果显示,17例结肠电报幅幅值由310.67±120μV/次增至491.0±6.50μV/次(P<0.05),5例由364.34±11.15μV/次降至298.58±8.30μV/次(P<0.05),呈现兴奋和抑制双相效应。对其中12只家兔6只以普鲁卡因环行封闭耳廓根部,6只静脉注射阿托品,然后电刺激耳穴肠区。其结肠电振幅幅值则较刺激前无明显改变,提示电刺激兔耳穴肠区所致结肠电振幅幅值改变与神经机制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足三里穴针刺效应与体表胃电图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穴是治疗胃肠道疾病常用穴位之一,但缺乏衡量针刺对胃机能活动影响的客观指标。本实验观察了52例人体空腹胃电图与进餐对胃电图影响的比较,并对其中1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了针刺前后胃电图的比较,实验结果,针刺使胃电图的波幅幅值呈升高和降低的双相反应,二者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肌肉的动作电位是电生理实验的内容。用冰冻降温使动物发生震颤,或用乙醚麻醉后再腹腔注射五甲烯四氮唑,或刺激中枢或神经干诱发相应部位的肌电等实验方法既不方便又不宜长时间观察,因此我们在沈阳军医学校应用豚鼠乌拉坦腹腔麻醉诱发肌电的基础上,用不同仪器记录,并将其结果输入 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和 x—y函数记录仪作密度和直方图处理,以作量的比较,使示教效果更直观,现将结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6.
<正> 诱发心包经感传或针刺心包经“内关”穴对心血管疾患有一定疗效,对失血性休克的状态有所改善,可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稳,这早已为临床治疗所证实,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1)电针刺激“内关”穴和对照“足三里”穴;(2)静脉推注心得安后,针刺“内关”穴;(3)模仿经络感传阻滞法在“内关”穴上方施加一定压强的机械压迫并针刺“内关”穴;(4)切断两侧臂丛神经针刺“内关”穴等对血压的影响及其传出传入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临床耳针诊治疾病常以耳廓上的低电阻点、压痛点、反应物的变化及其出现的不同部位作为诊治依据。为探讨耳廓低电阻点与中医脏腑经络的关系,我们自1978年开始进行刺激井穴诱发循经感传对耳廓相应点的动态电阻影响的实验观察。刺激器采用71.3综合治疗机,记录仪用XWC—200A型自动平衡记录仪前加配一对电桥。用固定耳廓皮肤表面电极方法连续观测记录刺激经络感传者的井穴前,刺激过程中,压迫阻滞前后以及停刺激后耳廓上相应耳穴和同耳对照耳穴的电阻变化。刺激6例有感传者井穴的26经次实  相似文献   
8.
采用胃窦前壁浆膜下插入不锈钢针型电极引导胃电,观察电刺激兔耳胃区对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兔耳胃区10分钟前、后及停止刺激10分钟后的胃电振幅幅值变化较大,并出现兴奋和抑制的双相效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频率的影响不大。电刺激兔耳非胃区前、后的胃电振幅和频率无明显变化(P>0.6~0.8)。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耳穴的相对特导性是存在的,电刺激兔耳胃区对胃电活动具有双相调整作用及后作用,耳穴与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