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峰  张佐伦  孙建民 《中国康复》2006,21(3):152-15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髓护波形,了解其变化规律,制定合理报警标准,降低髓护过程中脊髓损伤预报的假阳性事件,提高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脊髓监护,将监护期分为预测试期、调整期、重点监护期和报警期,对应分别为Ⅰ、Ⅱ、Ⅲ和Ⅳ期基准,分析各期基准的特点,由此制定报警标准。58例患者按有无神经功能缺陷分为A、B2组,对比脊髓监护时2组的假阳性率。结果:4期基准报警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Ⅳ期基准的报警符合率最高。2组间假阳性率比较,A组高于B组。结论:有神经缺陷的脊柱侧凸患者术中CSEP假阳性率高,应尽量采用联合监护;报警基准要因时而异、综合分析。不可教条化。  相似文献   
2.
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腰椎峡部裂(lumbaristhmusdefects)是指腰椎椎弓峡部关节间部骨质缺损,常规X线平片正侧位双斜位是重要检查手段,各有其优缺点。检出率方面,正位仅11.6%,侧位84%,平行于腰椎关节面的45°斜位片明显优于正侧位片。但是Saiffu din[1]研究显示,峡部裂角度的变异很大,双斜位片阴性并不能排除峡部裂存在的可能,当可疑腰椎峡部裂时,应进行CT扫描检查。腰椎峡部裂的CT检查方法有常规CT扫描和反角度CT扫描或反机架CT扫描(reversegantryangleCT,RGCT)2种。本文比较2种扫描方法,说明CT在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方面,有着X线平片所不具备的优点。1资…  相似文献   
3.
髋臼"T"形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髋臼“T”形骨折的诊断步骤和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94年 8月~2 0 0 3年 1月共治疗髋臼“T”形 (B2型 )骨折 2 4例 ,其中B2 1型 3例 ,B2 2型 13例 ,B2 3型6例 ,“T”形 后壁骨折 2例。结果 :随访 1~ 4年 ,平均 2年 ,结果手术解剖复位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 14例 ,可 2例 ;复位欠佳组关节功能表现良者 1例 ,可 2例 ;不满意复位组关节功能表现可 1例 ,差1例。非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可 1例 ,差 2例。结论 :B2 1型髋臼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而B2 2型、B2 3型和“T”形 后壁骨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分析术后并发症极其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2000年6月收治的98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骨折类型按Sehatzker分型,其中Ⅰ型14例、Ⅱ型25例、Ⅲ型16例、Ⅳ型9例、V型12例、Ⅵ型22例。除Ⅰ型骨折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外,其它各型采用开放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处自体骨植骨。对手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2~5)年,功能评价采用Hohl膝关节功能分级系统,临床结果优良率达到86.7%。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22例,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2例,关节强直4例,关节不稳6例。结论: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并发症及骨折的严重度密切相关,术中骨折的解剖复位,恰当的内固定,正确处理术前并发症和术后早期、适当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即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护理.两组患者出院前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焦虑、抑郁、恐惧、人际敏感方面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能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有效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诱导分化,抽提细胞mRNA并逆转录成cDNA探针,用含有1176个基因片段的cDNA芯片检测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经诱导后的细胞可见有钙化结节,与正常传代的细胞相比有292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超过了3倍,而参与转录、翻译、糖基化修饰和调节细胞外基质、信号分子形成及参与代谢的相关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结论:cDNA微阵列技术可显示细胞在诱导分化中多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是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增殖和成骨分化诱导中所必需参与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尤文氏肉瘤九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了5所医院的9例尤文氏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症状、体征、Χ线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以疼痛就诊的8例,体温平均38·2℃,白细胞平均11·09×109L-1,AKP平均45·40King-ArmstrongU,ESR平均36·44mm/h,Χ线检查7例有融骨性破坏,其中同时伴有骨膜反应者6例,无骨破坏及密度减低者1例,仅表现为骨密度减低者1例。通过分析发现,尤文氏肉瘤有如下特点:1)无明显诱因,以疼痛为主要症状;2)长管状骨尤文氏肉瘤易误诊为骨髓炎;3)脊柱尤文氏肉瘤不侵犯椎间盘组织;4)有的患者X线检查单纯表现为骨密度改变;5)也可发生于颅内、软组织;6)偶见于中年人;7)恶性程度高、转移早;8)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透明质酸钠(PRP+HA)混合物与单纯使用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Ⅱ期和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威海市立医院门诊收治的126例Ⅱ、Ⅲ期(Keligren Lawrence分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PRP+HA混合物组(63例,63膝)和PRP组(63例,63膝),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Keligren Lawrence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西部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患者接受每周1次的HA+PRP混合物(2 ml HA+3.5 ml PRP)关节腔内注射或只注射PRP(3.5 ml)治疗持续3周。在第1、3、6和12个月记录VAS评分和WOMAC评分,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在使用PRP+HA混合物和单纯PRP治疗的患者中,相比治疗前患者的状态,VAS评分明显降低,膝关节的功能(WOMAC)明显改善。就VAS和WOMAC而言,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VAS:t=0.862,P>0.05;WOMAC:t=1.765,P>0.05);然而,PRP+HA混合物组有1种能获得更好的功能评分的趋势。两组中没有发现重大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结论PRP+HA混合物治疗Ⅱ、Ⅲ期膝骨关节炎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产生偏差的原因。方法:30例下颈椎疾患手术患者,导航辅助下置入172枚颈椎(C3-C7)椎弓根螺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横断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以及与椎体中线的角度;矢状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上壁的相对位置以及与椎体上缘的角度。对导航图像数据与术后CT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枚螺钉穿出椎弓根上壁,3枚螺钉穿出椎弓根外壁入椎动脉孔。导航图像数据与术后CT数据呈正直线相关。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术中漂移是置钉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新方法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设计制作端侧吻合新方法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进行检测。方法实验用Wistar大白鼠,共28只。按拟行神经吻合的方式,将大鼠的左下肢定为实验侧,右下肢定为对照侧。实验侧:切断大鼠左侧胫神经,将胫神经的近断端与腓总神经端侧吻合;对照侧:切断大鼠右侧腓总神经,将腓总神经的远断端与胫神经端侧吻合。3个月后,进行电生理检查,比较两侧固定刺激量的波幅、潜伏期、最大波幅。比较实验侧吻合口远、近端的腓总神经纤维计数。结果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波幅、潜伏期、最大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侧吻合口远侧的神经纤维计数多于近侧神经纤维计数(P〈0.05)。结论端侧吻合新方法的轴突再生机制为胫神经轴突发芽,再生的轴突通过吻合口沿着腓总神经外膜或束膜管道向靶肌肉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