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Sun XR  Fan GQ  Dai XZ 《中国针灸》2011,31(10):879-882
目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以63例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洼田饮水试验为观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针刺时机(A因素:A1:1~10天,A2:11~20天,A3:21~40天),选穴配伍(B因素:B1:项部穴,B2:项部穴十舌咽部穴,B3:项部穴十舌咽部穴十辨证取穴),针刺深度(C因素:C1:浅刺,C2:中刺,C3:深刺),疗程(D因素:D1:2疗程,D2:4疗程,D3:6疗程)4因素3水平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初步确定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正交设计法的直观分析显示,4因素3水平的最佳水平及搭配方案为A1(或A2)、B3、C3、D3,即在病程20天内,选用项部穴、舌咽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采用深刺法,治疗6个疗程,对洼田饮水试验起最佳改善作用.4因素的作用主次比较(方差分析)显示:因素A、C为显著因素(P<0.05),因素B、D为不显著因素(P>0.05),说明针刺时机与针刺深度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作用显著.显著因素A、C不同水平间的优劣比较(多重比较)显示:A1、A2显著优于A3(P<0.001),A1与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显著优于C2、C1 (P<0.001,P<0.01),C2显著优于C1(P<0.05).结论:对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对于所考察的4因素3水平而言,在病程1~20天内,采用项部穴为主,或结合舌咽部穴,或配合辨证取穴,行深刺法,治疗4~6个疗程,为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4.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占血管性脑疾病的80%以上。我国多项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2年内的复发率高达15%~30%,5年内复发率高达20%-47.7%,位国际之首。如何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就必须对其复发的危险因素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本文就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大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做一综述,对临床的二级预防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首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生活方式状况,以便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30例,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被调查患者中,60岁及以上者占55.38%,18~59岁者占44.62%。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月收入)、家庭支持情况的患者,其生活方式评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总量表平均得分为(113.88±15.77)分,处于一般水平,各条目平均分为(2.19±0.61)分,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人际间关系、营养、自我实现、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运动等。结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青年人逐渐增多;总体生活方式水平不容乐观。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性、个体性、持续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其改善生活方式,以期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滋肾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滋肾平肝、熄风化痰类中药配伍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中药基础方(生地、白芍、僵蚕、天麻、钩藤、郁金、地龙、全蝎),对照组40例,采用泰必利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37.5%,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方有滋肾平肝、熄风止痉、开郁化痰、清心安神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从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学)及非神经机制(结缔组织、局部生化改变)等方面,对复杂、多样的针刺镇痛机制进行总结,对多样性机制个体的不足之处、多样性机制间的矛盾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针刺镇痛神经机制(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学)及非神经机制(结缔组织、局部生化改变)等方面,对复杂、多样的针刺镇痛机制进行总结,对多样性机制个体的不足之处、多样性机制间的矛盾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22—24日,中国医师论坛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多家机构协办。大会主题:团结奋进,再创辉煌。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行政区的代表共计1 4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0余篇。10月22日下午举行了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共计141人,其中常务理事43人。陈可冀院士当选第二届委员会会长,唐旭东教授当选常务副会长。委员会还通过了关于成立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以及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的决定。10月23日上午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开幕式隆重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马建中副局长、中国医师协会杨镜常务副会长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唐旭东常务副会长主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发来贺信,祝贺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的胜利召开,同时强调“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是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对建设优势学科是大有作为”,并希望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能够团结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者,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建设,在“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引下,树立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马建中副局长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到会祝贺,对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的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即一要培养人才,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专业的规范和标准,不断促进人才发展进步,开创中西医结合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良好局面。二要繁荣学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术活动质量,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三要立足服务,利用分会的人才、知识、信息优势,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服务、为广大会员成长进步服务的同时,还要维护广大会员的正当权益。大会特邀报告成?窘齑蠡岬蔫擦恋悖驴杉皆菏俊爸泄形饕浇岷?5年”提纲絜领又全面系统阐释了中西医结合事业50余年来的辉煌,并通过展望未来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思路;沈自尹院士“肾本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中医整体观着手,采取最新科学前沿,揭示了肾阳虚本质、肾虚与衰老、肾藏精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陈凯先院士从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病证结合、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实践模式及病证结合的发展方向三大方面,详细阐述了“病证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特邀报告后以分会场形式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西医结合论坛、心血管病学术报告大会、神经病学学术报告大会、肿瘤学学术报告大会以及脑心同治学术报告大会,与会专家就当前中西医结合医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相关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前沿、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和热烈讨论,充分展现了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敬业奉献的精神面貌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