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产前分娩预演对初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和产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86例,按产前分娩教育方式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4).对照组孕妇产前接受常规产前健康教育课程培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分娩预演实践.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自然分娩成功率和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分娩总产程和第一、二、三明显缩短;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SDS、SAS评分均明显降低;自然分娩成功率、GSES评分均明显提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感染、尿潴留、乳汁淤积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常规产前健康教育培训结合产前分娩预演实践的产前管理方式,可有效提高初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治疗近输尿管口浅表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快速切割,在切除肿瘤时一并切除输尿管口,发现出血时电切环压在出血的血管断端上点状电凝止血。结果本组病例全部疗效满意,1例术后B超发现轻度肾盂积水。但患者无明显腰酸、腰痛等自觉症状,无需处理,膀胱镜未发现输尿管闭锁及明显狭窄。结论经尿道电切治疗近输尿管口浅表膀胱肿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降脂颗粒质量标准。方法:TLC定性,HPLC-ELSD法测定含量。流动相:乙腈-水(30:70);漂移管温度:105℃;N2流速;2.70mL/min。结果:黄芪甲苷线性范围在1.0~5.0μg之间;平均回收率99.19%;RSD=2.20%。结论:此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重复性好。为建立降脂颗粒质控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胎膜早破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分析我院170例胎膜早破难产的原因,另外随机抽取17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难产率。结果胎膜早破组发生难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膜早破组发生难产率61.7%,对照组发生难产率38.2%。结论胎膜早破是发生难产的重要信号,对于胎膜早破的孕妇应加强临床观察,警惕难产的发生,做好恰当及时的临床处理,减少母儿并发生的发生,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不同方式治疗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为多发肋骨骨折的治疗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282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根据损伤程度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保守治疗组(A组, n=2080)、外固定治疗组(B组, n=473)、手术治疗组(C组, n=275),对比其平均住院时间、止痛药应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和C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应用止痛药物时间较A组和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应用止痛药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B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应选择外固定治疗为宜;而肋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获益更多,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法复位治疗的短期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北京怀柔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27例BPPV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观察研究。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本组BPPV患者平均起病年龄(54.4±14.1)岁,以45~70岁患者居多。初次就诊时病程1 h~7年。男女比例为1∶1.9。眩晕症状出现与体位变化关系的比例:确定有关者89.6%,确定无关者1.8%,关系不确定者8.6%。不同类型BPPV所占比例:前半规管型4.0%,后半规管型47.1%,水平半规管型48.0%,混合型0.9%。累及双侧者占0.6%,累及单侧者占99.4%;嵴帽结石症者占25.7%,管结石症者74.3%。本组BPPV患者中243例手法复位治疗短期效果(1周):痊愈58.4%,有效37.4%,无效4.1%。结论 1BPPV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绝大多数眩晕症状出现与体位变化有关,其中后半规管型及水平半规管型BPPV多见,且多数为管结石症,绝大多数累及单侧,极个别累及双侧。2手法复位治疗BPPV简便、有效,可作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选取40例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回顾性分析其在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未进行防护措施前,在我院进行的5215次手术中受伤次数,对比其在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实施防护措施后在8637次手术中受伤次数,并比较防护前后其患病情况。结果:防护后,手术室护士遭受刀伤、针刺伤、污血感染眼睛次数少于防护前(P <0.05);防护后,护士患胃病、皮炎、偏头痛、腰痛例数少于防护前( P <0.05);防护前护士患癌症例数为2例,防护后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手术室护士了解职业危害、提高职业风险意识并实施相应防护措施可有效降低自身伤害,确保手术室工作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