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毅  李恒  杨红航 《中国骨伤》2016,29(12):1146-1149
目的 :探讨髁间窝螺钉联合钢板固定治疗Letenneur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髁间窝螺钉联合钢板固定治疗Hoffa骨折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7~68岁,平均42.6岁。外侧髁5例,内侧髁2例。均为闭合骨折。按照Letenneur骨折分型,均为Ⅲ型骨折。观察其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Letenneur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7.8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5周,平均12.4周。术后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及骨坏死发生。膝关节功能参照Letenneur评估标准,优6例,可1例。结论:髁间窝螺钉联合钢板固定治疗LetenneurⅢ型Hoffa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增加骨折固定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加自体骨屑植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结合自体骨屑植骨,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68~82(78.89±3.32)岁;初次置换术后至翻修时间9~22(16.33±2.93)年。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者截骨块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纳入研究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38(25.78±6.65)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长度16~21(18.89±1.32) cm。手术时间105~128(115.44±6.59) min;出血量240~285(267.44±13.77) ml。截骨块愈合时间12~18(15.61±1.75)周;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4~22(17.78±2.53)周。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47.11±5.04)分,完全负重活动时髋关节Harris评分(76.39±3.85)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2.22±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发生患肢短缩、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假体松动及下沉、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时,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结合自体骨屑植骨,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需要术者对翻修术前、术中及术后恢复等各个时期做好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异体腓骨髓内支撑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6~7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观察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0~29个月。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手术时间95~138 min,出血量210~275 ml,骨折愈合时间14~18周。术后2例出现肩关节僵硬,经被动锻炼2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物失效(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69~89分,优2例,良9例,可1例。结论:采用异体腓骨髓内置入能够为肱骨内侧提供有效支撑,有利于辅助骨折端复位,降低肱骨头内翻塌陷及螺钉穿出致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出现,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血清COMP在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血清COMP含量检测从有临床症状而未出现影像学改变的人群中筛选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亚临床患者,从而开展OA的早发现、早治疗。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入院诊断为膝骨关节炎患者或骨关节炎高危人群组115例(OA组),体检健康对照人群35例(健康组)。OA组男55例,女60例;年龄39~76岁,平均(55±13.32)岁;体重指数15.1~29.8;病程6~60个月。健康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6~77岁,平均(53±12.53)岁;体重指数14.8~29.2。按照国际骨关节炎学会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以及Kellgren和Lawrence衡量标准,确诊OA并分为Ⅰ-Ⅳ级,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检测血清COMP含量并分析与OA级别的相关性。OA亚临床组患者随访调查24~38个月,平均33.4个月,检测随访前后的血清COMP含量。结果:健康组血清COMP含量受年龄影响较大(t=2.50,P=0.02),但健康组和OA组均不受性别(t=0.98,P=0.34;t=0.18,P=0.86),体重指数(t=0.56,P=0.92;t=0.17,P=0.85)和吸烟史(t=1.89,P=0.08;t=0.70,P=0.49)影响。随着OA分级的升高,血清COMP含量逐渐升高(F=15.56,P=0.001)。即使针对未出现影像学改变的OA亚临床患者,也可以在该患者确诊的2年前检测出显著的血清COMP含量升高,并能有效地将其与其他相关疾病的亚临床患者区分(t=2.55,P=0.03)。结论:血清COMP可作为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为膝关节OA的亚临床和早期患者提供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手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急性髌骨脱位中的应用,评价关节镜下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急性髌骨脱位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12~30岁,平均20.5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均为单侧受累。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放射学检查观察股骨髁发育、下肢对线状况,测量Q角、股骨滑车角。全部病例在关节镜下手术,取出游离骨软骨碎片,松解外侧支持带以及皮下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结果:随访13~60个月,平均42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无疼痛、绞锁等症状。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28.9±2.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95.1±8.4)分,未发生再脱位。结论:急性髌骨脱位是一个潜在的破坏性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在急性髌骨脱位中实用,创伤小,恢复快,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联合锚钉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后内侧入路空心钉锚钉系统固定)和关节镜固定组(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6~74(42.9±18.8)岁;左侧13例,右侧7例;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8例;后抽屉试验Ⅱ度14例,Ⅲ度6例。关节镜固定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4~70(53.5±13.4)岁;左侧11例,右侧7例;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8例;后抽屉试验Ⅱ度11例,Ⅲ度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即刻复位质量,并于术后6个月时比较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后抽屉试验、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膝部评分表分级、KT2000稳定性评价及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 3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6(12.3±1.9)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膝关节X线片示撕脱骨折均已达到影像学愈合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56.4±7.1) min、(63.2±10.2) ml,关节镜固定组分别为(89.9±7.4) min、(27.7±8.7)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复位质量(χ2=0.257,P=0.612),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t=0.492,P=0.626)、膝关节后抽屉试验(χ2=0.320,P=0.572)、膝关节IKDC分级(χ2=0.127,P=0.938)、KT2000稳定性评价(χ2=0.070,P=0.791)和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t=0.092,P=0.2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内侧入路空心钉锚钉系统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关节镜下手术出血更少,但同样学习曲线较长,手术时间较传统切开手术更长,术者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自身的手术倾向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远端固定型假体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4年3月,对收治的5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远端固定型假体治疗,其中男15例,女43例;年龄75~87岁,平均83.2岁。根据Evans分型,Ⅰc型39例,Ⅰd型19例。所有患者术前评估手术风险,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对不同年龄段、不同Evans分型、远端固定假体类型、辅助固定方式的患者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其髋关节功能。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1.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优5例,良38例,中13例,总分(83.51±6.40)分。75~80岁组Harris评分88.64±2.35,80岁组Harris评分81.64±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ansⅠc型组Harris评分83.64±6.53,EvansⅠd型组Harris评分83.11±6.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张力带组Harris评分83.63±6.15,不使用张力带组Harris评分82.41±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远端固定型假体组Harris评分83.34±6.43,股骨矩重建型远端固定型假体组Harris评分83.92±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例术侧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再脱位,接受手术切开复位。2例出现股骨近端骨溶解,无明显症状,采取保守治疗。结论: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年龄80岁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更差,骨折类型、是否使用张力带固定骨折、远端固定假体类型对术后功能无明显影响,同时股骨近端骨溶解是值得重视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张占丰  王丹  闵继康 《中国骨伤》2017,30(4):309-312
目的 :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改变情况,研究其与术后股胫角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其与术后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关节线改变的意义。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56例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岁。BMI指数18.3~30.1,平均23.5。取前后位膝关节负重全长X线片,测量术后关节线改变值。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股胫角,计算股胫角改变值。术后随访时使用膝关节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关节线改变与股胫角改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胫骨内侧间室关节面抬高(2.2±2.0)mm(-3.3~7.0 mm),股胫角改变(2.3±3.0)°(-4.5°~9.6°),胫骨内侧关节面抬高值与股胫角改变值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随访12.2个月(10~16个月),关节面抬高值与术后HSS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内侧间室关节线的改变与股胫角的改变呈显著相关性,术中胫骨侧截骨是同时关系这两者的关键因素,关节线的改变与术后短期临床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单髁关节的假体设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强直髋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9.9岁(37~62岁)。临床效果评估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情况、假体松动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7.3个月。Harris评分术前43.96±8.46,术后88.00±6.11,术后评分明显改善(t=-18.34,P=0.00)。所有大转子截骨均骨性愈合,未见假体松动、异位骨化、假体脱位发生。术后感染1例,大转子区域疼痛1例。结论: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手术暴露的方式,未发现严重的截骨相关性并发症,截骨愈合率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定量CT (QCT)在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合并不同程度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1(72.63±3.34)岁。60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腰椎QCT检测,根据QCT检测值分为3个等级:骨量减少组(QCT值>80 g/L,10例,1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QCT值40~80 g/L,35例,48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QCT值<40 g/L,15例,22个椎体)。观察不同程度QCT值患者的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弥散及渗漏情况,并分析QCT值对脊柱侧弯患者行椎体成形术穿刺点选择、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82个椎体中,共有41例55个椎体采用凹侧单边穿刺,占67.07%。其中骨量减少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例2个椎体,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26例35个椎体,严重骨质疏松组采用凹侧单边穿刺的有13例18个椎体;且3组患者间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99,P=0.001);3组间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3,P=0.496)。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柱侧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时,根据腰椎QCT检测明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选择脊柱侧弯的凹侧进行穿刺,有利于改善脊柱侧弯及恢复脊柱稳定性,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