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腕舟状骨疲劳骨折3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德桂 《中国骨伤》2006,19(12):721-721
疲劳骨折亦称行军骨折,多发生在下肢骨骼,发生在第2、3跖骨、胫骨、股骨颈等部位的疲劳骨折已不少见,但是发生在上肢的疲劳骨折尚不多见。自2002年以来,发现3例腕舟骨疲劳骨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回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40例,共融合49个节段。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椎体间高度、角度、ODI、VAS评价、融合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18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60min,失血量平均510ml。依据ODI评分标准:优28例,良7例,可5例,椎间融合率100%。术后1年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椎间高度、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15例末次随访时仍后遗一定程度的腰痛。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特别适用于再次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穿针和夹板固定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选择手法和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本组240例随机分为2组:夹板组和穿针组。夹板组120例,男85例,女35例,年龄4~7岁,平均5.6岁;GartlandⅡ型65例,Gart-landⅢ型55例;平均就诊时间8.0h;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穿针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3.6~8.0岁,平均5.4岁;GartlandⅡ型65例,GartlandⅢ型55例;平均就诊时间7.0h;采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治疗。结果:240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6年,平均4年6个月。根据Dodgt疗效标准,夹板组优95例,良13例,差12例,优良率90.0%;穿针组优97例,良13例,差10例,优良率91.6%。GartlandⅡ型夹板组优良率86.2%(56/65),穿针组优良率90.8%(59/65)。GartlandⅢ型夹板组优良率94.5%(52/55),穿针组优良率92.7%(51/55)。夹板组肘内翻3例(GartlandⅡ型2例,GartlandⅢ型1例),发生率2.5%;活动受限14例(GartlandⅡ型10例,GartlandⅢ型4例),发生率11.7%。穿针组肘内翻10例(GartlandⅡ型7例,GartlandⅢ型3例),发生率8.3%;活动受限0例。结论:手法治疗在防治肘内翻上有优势,手术治疗在保证肘关节活动功能上有优势。对GartlandⅡ型主张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GartlandⅢ型则采用手法夹板固定和手术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43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4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男27例,女16例;年龄12~72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40例。骨折按Tile分型,B型损伤10例,C型损伤33例,均应用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结果:2例患者因合并严重的颅脑、胸、腹脏器损伤死亡。41例患者痊愈,随访6个月~3年6个月,优29例,良10例,尚可2例,优良率88.37%。轻微跛行步态9例,较严重者3例;活动后腰骶部疼痛者1例。X线复查,骨盆倾斜5例,骨盆旋转1例。结论: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不仅能控制骨盆出血、缓解疼痛、方便护理、安装简便,而且还满足临床腹部手术需要,在辅助牵引下还能作为大部分骨折的终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闭合穿针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80例跟骨骨折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撬拨复位克氏针外固定(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B组)治疗。A组40例50足,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28足,Ⅲ型14足,Ⅳ8足,B组40例48足,Ⅱ型30足,Ⅲ型11足,Ⅳ7足,均为闭合骨折。对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测量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情况。手术前、后的CT扫描及Broden位判断复位情况。结果:两组中Ⅱ、Ⅲ型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Ⅳ型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可获得相似的治疗效果,对于SandersⅡ型、Ⅲ型患者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尽量采用闭合穿针。而对于SandersⅣ型骨折,原则上我们优先考虑跟骨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6.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青年人步态的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应用现代步态分析技术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报道较少,尚未建立骨性关节炎患者特征性的足底压力数据库。 目的: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青年人步态特征的差异。 方法:运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例年龄44~70岁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0名正常青年人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步角、足底各分区压力峰值。 结果与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均高于正常青年组,两组足跟内外侧值差异尤为显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青年组,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高于正常青年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侧部区域压力峰值均较正常青年组降低。说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指标具有特征性,足跟部触地时间百分比、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及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区别,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部位外侧肌肉活动和平衡能力控制都较正常年轻人弱。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现代步态分析技术研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报道较少,尚未建立骨性关节炎患者特征性的足底压力数据库。目的: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青年人步态特征的差异。方法:运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例年龄44-70岁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0名正常青年人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步角、足底各分区压力峰值。结果与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百分比均高于正常青年组,两组足跟内外侧值差异尤为显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触地阶段时问百分比、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青年组,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高于正常青年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侧部区域压力峰值均较正常青年组降低。说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指标具有特征性,足跟部触地时间百分比、足跟触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及前足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区别,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跟部位外侧肌肉活动和平衡能力控制都较正常年轻人弱。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分析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1月,对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126例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年龄16~79岁,平均37.6岁。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时间11月,其中39例患者出现钩钢板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有肩痛、应力性骨折、脱钩等。疗效评价采用肩关节Constant评分评定疗效,获优32例,良68例,可16例,优良率79.4%。结论 大多数并发症可以预防,正确手术和内固定置入及术后合理功能锻炼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将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A组(16例)和B组(20例),A组行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术,B组行单纯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术,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测量和比较手术前后患者ODI、VAS和椎体间高度、角度和MRI T1值。结果所有患者获12个月以上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疗效优良率为93.8%,B组疗效优良率为90.0%。两组术后1年腰痛VAS、下肢放射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手术上下节段的椎间高度、运动范围、髓核MRI T1值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年手术节段较术前:A组运动范围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增加(P<0.05)和髓核MRI T1值增加(P<0.05),B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较B组术后1年手术节段运动范围减少(P<0.05)、椎间高度增加(P<0.05)和髓核MRI T1值增加(P<0.05)。结论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满意疗效,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可能有利于手术节段髓核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研制寰椎后弓环抱钩棒提供形态学参数.方法 采用48个正常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测量各相关距离和角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决定寰椎后弓环抱钩棒的形态学参数范围.结果 置钩中心点选择定位于后弓内环距椎动脉沟后缘5 mm处,置钩中心点高度(6.0±1.3)mm,前后径(5.0±1.3)mm,两侧置钩中心点外环间距(26.0±5.1)mm.结论 寰椎后弓环抱钩棒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置钩中心点的位置选取合适,为了置放牢固、操作方便、避免副损伤,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