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组织工程中胶原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组织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替代物,用以维持、恢复或提高人体组织、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组织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制备、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体内植入相容性情况等方面。其中生物支架材料的选择是组织、器官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的细胞种植基质材料应具备:①良好的  相似文献   
2.
由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日~2007年9月23日在重庆召开。本次学术大会脊柱外科领域的文章涉及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畸形矫正、胸椎及椎体成形、下腰椎及退变性疾病、脊柱感染及基础研究等内容。邹德威教授对脊柱外科30年的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目前脊柱外科的进展很快,从最初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椎间盘木瓜凝乳蛋白酶消融以及Harrington棒、Luque棒矫正脊柱畸形和治疗脊柱创伤到80年代的椎弓根短节段固定系统(包括Steff钢板、CD…  相似文献   
3.
由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23日在重庆召开。大会共收到来自101个单位的1438篇稿件,其中有来自大学教学医院和各级总院,也有来自基层驻军医院及边防哨所卫生队。内容涉及骨科各个领域,包括:军事医学与严重创伤,颈胸腰椎退变、感染、畸形及其相关基础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Ilizarov技术及其外固定架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经过大量临床试验,提出了"张力-应力"法则,此法则成为了后来牵张成骨技术的理论基础并极大促进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尽管肢体延长术(Ilizarov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仍然有许多的并发症发生.本文详细介绍了肢体延长术的发展历程、常见综合征及其处理原则、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从事肢体延长的各级医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体外应力培养系统,观察应力刺激对骨种子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明确成骨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以脱细胞骨基质为支架材料,以流体切应力作为对种子细胞的体外应力刺激。建立一种骨种子细胞体外三维应力培养系统——流动腔灌流体系,并利用该系统对MSCs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产物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系统可以明显促进ALP活性和骨钙素产物的表达,而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结论本系统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体外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6.
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血管改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Zhou Q  Li Q  Yang L  Liu F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212-215,I013
目的 探讨在糖皮质激素诱导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与髓腔内脂肪填塞的关系。 方法  12~ 18个月龄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 5 2只 ,按 2 5mg·kg-1·d-1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 ,通过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墨汁灌注切片光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用药中和停药后股骨头病理和血管形态的变化。 结果 用药 2周出现股骨头髓腔内脂肪填塞 ,窦状隙血管因脂肪细胞压迫变细 ,血管铸型、墨汁灌注切片显示了血管表面压迹。病变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窦状隙血管逐渐失去其结构特征。图像分析示股骨头内血管面积进行性下降 ,8周约为对照组的1/ 4。停药 6周负重区髓腔内仍存在明显脂肪化 ,血管纤细、稀少。实验 4周 ,股骨头内出现典型骨坏死灶。随时间的延长 ,坏死灶增大、股骨头坏死程度加重。 结论 髓腔内脂肪填塞是导致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中缺血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尤其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蓝旭  许建中  刘雪梅  葛宝丰 《中国骨伤》2015,28(12):1117-1120
目的:探讨胸腰段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管内神经鞘膜瘤17例,其中男11 例,女6 例;年龄46~67 岁,平均53 岁;病程3~5 年,平均3.3 年。胸段患者表现为胸背痛,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或行走不稳;腰段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感觉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术前VAS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 5~8分,平均6.12分。11例患者神经功能受损,Frankel C级4例,D级5例,E级2例。CT和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胸段3例,胸腰段5例,腰段3例,腰骶段6例;硬膜外5例,髓外硬膜下12例。6例单纯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术,11例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及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发生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伤口均正常愈合。17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60 个月,平均32个月。胸背痛、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等显着改善,下肢麻木感明显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 0~3分,平均1.5分。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6例。结论:MRI 是胸腰段神经鞘膜瘤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决定具体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是椎管有效减压、肿瘤彻底切除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PMMA骨水泥与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周围形成膜的结构和成骨活性的差异.方法 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MMA组和磷酸钙组,每组16只,双侧桡骨制造15 mm骨缺损,分别植入PMMA和磷酸钙骨水泥,4、6周后每组选取2只兔子取出骨水泥周围包裹的诱导膜比较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第4周取出骨水泥并在膜内植入自体松质骨,植骨后8、12周分别通过放射学和组织学评估新生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①4、6周时PMMA骨水泥组诱导形成的膜厚度分别为(1 108 ±26)、(945±42) μm,磷酸钙骨水泥组诱导成膜厚度为(945 ±34)、(778±22) 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骨水泥诱导的膜血管密度分别为6、3个/cm2,而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膜血管密度分别为2、2个/cm2.②放射学检测可见植骨后第8、12周PMMA组成骨按Lane-Sandhu X线评分(2.84 ±0.36)、(4.22±0.54)优于磷酸钙组(1.98 ±0.15)、(3.16 ±0.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8、12周组织学观察PMMA组按Nilsson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3.14 ±0.29)、(4.63 ±0.37),成骨优于磷酸钙组(2.10 ±0.18)、(3.59±0.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西兰兔桡骨骨缺损处PMMA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较磷酸钙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更强的促血管化和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同种异体髂骨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诊断为脊柱结核患者病例资料,严格按手术指征筛选出适合采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60例,植骨材料选择同种异体髂骨块.术后继续标准化抗结核化疗方案12 ~18个月,同时佩戴支具3~6个月;随访9~36(22.80 ±7.71)个月,定期复查CRP、ESR,监测肝肾功;观察X线、CT、MRI等影像学改变.根据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分析畸形矫正度数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根据Bridwell标准,骨融合时间9个月至1年,达到Ⅰ级骨性融合标准56例,Ⅱ级骨性融合标准4例.术后半年内血沉逐渐恢复,末次随访ESR均在正常范围(0~20 mm/h);术后融合节段Cobb's角丢失2.38°±1.86°.结论 在有效的抗结核化疗基础上,通过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应用同种异体髂骨块作为椎间植骨材料,可摆脱供骨区并发症困扰,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