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移植疗法是现代医学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采用干细胞治疗技术修复退变的椎间盘.是治疗早中期椎间盘退变的理想方法。为了解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存活、迁徙、分布和转归等情况,需要依赖合适的示踪技术将细胞加以标记.以进行识别和监测。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以及再生和修复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而作为重要研究载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承担着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临床问题再到实验论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经过近80年来的不断研究,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已有数十种构建方法,主要分为生物力学改变、生物结构破坏、自发退变和全身疾病4大类型[1],每个类型又包含几种类似的造模方法。这些造模方式在模型设计、可靠性、操作性、重复性等方面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3.
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涛  李海峰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13,26(6):453-456
目的:比较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髌骨固定针及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42例。髌骨固定针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克氏针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2~58岁,平均41.5岁。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根据Bstman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根据Bstman评价标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407)。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0,P=0.000),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00,P=0.064;t=0.612,P=0.544)。结论: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但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31例,平均年龄78.2岁,全身麻醉组25例,平均年龄79.5岁。手术方式全部采用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骨折患者手术均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9.6士23.1)h,而全身麻醉组为(106.4±35.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1±3.3)d,而全身麻醉组为(11.6±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在认知障碍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在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复合物用于骨缺损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力学载荷对组织工程复合物在体成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建立标准化的动物模型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用于探索不同力学载荷环境对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综述了力学载荷干预骨缺损修复实验模型的建立方法,对常用的动物选择、缺损制备、固定方法及载荷加载方式进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模型选择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我国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特征。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我国33本骨科主要期刊。根据被引频次排名,筛选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信息。结果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被引频次从391次到80次。发表于1994-2006年间。刊登于7本期刊,《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颈腰痛杂志》最多。分布于12个省市,北京最多。来源于24所机构,苏州大学一附院最多。8位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文献。脊柱退行性疾病相关文献最多。结论被引最高文献的总结有助于认识我国脊柱外科领域经典文献的主要特征,了解该领域发展历史并指导未来研究,为青年医师阅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颈椎椎间盘移植(cervical disc allografting,CDA)后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探讨颈椎曲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0年2月~2010年9月行CDA治疗的1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平均随访6.1年).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分析两者间相关性.结果 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40例和Gamma 3钉内固定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复位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Gamma 3钉组骨折愈合时间虽较DHS组延长,但术后骨折复位丢失较少(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法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对于不稳定型骨折,Gamma 3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骨折复位丢失、降低术后髋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颈椎前路短节段非限制性与限制性钢板对融合节段及颈椎整体曲度的影响。方法 2000年3月至2005年12月连续诊治55例行颈椎前路单节段或双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岁。其中采用颈椎前路限制性钢板固定31例,非限制性钢板固定24例。全部植骨材料均取自于自体髂骨。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颈椎整体及融合节段的曲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疗效分析采用JOA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8个月。对融合节段,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钢板术后均可显著改善其曲度。至随访时,可发现非限制性钢板固定下的融合节段曲度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于颈椎整体曲度,两种钢板均可以明显改善整体颈椎曲度并可有效保持。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非限制性钢板在维持融合节段曲度方面较限制性钢板有较好的表现,但二者在维持颈椎整体曲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手术操作技术对于颈椎曲度的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护理协会将医护合作定义为:医生和护士之间的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并接受各自的行为和责任范围,能保护双方的利益和有共同实现的目标^[1]。目前临床上常规采用的术后康复教育模式是由责任护士在入院时、术前、术后给予指导,其余时间根据需要进行术后康复教育,医生会在查房时给予一些指导,医生和护士在术后康复教育实践和形式上并未形成统一的行动,有时术后教育会出现偏差,不利于患者在功能锻炼方面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