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骶髂螺钉置入S1椎弓根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1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探讨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测量16具尸体骨盆标本双侧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深度(S1椎弓根最狭窄处的宽度)、骶翼深度、骶翼高度。测量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高度,并与肉眼解剖比较。在轴位CT图像上测量髂骨后缘到骶翼、S1椎弓根、S1椎弓根纵轴的距离、髂骨外板与骶椎前缘皮质的距离。观察S1椎弓根矢状切面,评估置入2枚经S1椎弓根骶髂螺钉的安全区。结果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平均为30.2mm、26.Imm,椎弓根深度和骶翼深度平均为27.8mm、45.8mm,骶翼后部平均高度为28.7mm。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平均高度是20mm,小于肉眼解剖测量结果(P<0.0001)。轴位CT图像上,S1椎弓根纵轴在髂骨外板投影点到髂骨后缘的距离平均为32.5mm,到坐骨大切迹最高点的距离平均为38.6mm,髂骨外板到S1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平均为105.2mm。结论置入1枚S1椎弓根螺钉是安全的,常规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可能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S1椎弓根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探讨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方法:测量16具尸体骨盆标本双侧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深度(S1椎弓根最狭窄处的宽度)、骶翼深度、骶翼高度。测量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高度,并与解剖学测量结果比较。在轴位CT上测量髂骨后缘到骶翼、S1椎弓根、S1椎弓根纵轴的距离、髂骨外板与骶椎前缘皮质的距离。观察S1椎弓根矢状切面,评估置入2枚经S1椎弓根骶髂螺钉的安全区。结果:S1椎弓根前、后缘的高度平均为30.2mm和26.1mm,椎弓根深度和骶翼深度平均为27.8mm和45.8mm,骶翼后部平均高度为28.7mm。骨盆出口位X线片上S1椎弓根的平均高度是20mm,小于解剖学测量结果(P<0.0001)。轴位CT上,S1椎弓根纵轴在髂骨外板投影点到髂骨后缘的距离平均为32.5mm,到坐骨大切迹最高点的距离平均为38.6mm,髂骨外板到S1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平均为105.2mm。结论:置入1枚S1椎弓根螺钉是安全的,常规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可能较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时机、手术径路选择的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21例闭合性创伤性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发生在左侧并手术治疗。手术径路:经腹10例,经胸8例,胸腹联合3例。本组20例均痊愈出院,1例自动出院。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外科的治疗包括手术时机和手术径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综合考虑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CT引导下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36例Tile -Mueller分类B型和C型骨盆骨折患者 (同时存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 )前环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后 ,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结果  36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成功 ,经近 2年随访该方法固定牢靠 ,无并发症 ,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并验证更为合理的植入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运用8具颈椎标本随机模拟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的方法:一侧采用Takayasu法(记为A组),另一侧采用Dalcanto法(记为B组)。A、B两组分别统计: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情况;横突孔侵犯情况;植入后神经根损伤情况;未通过关节突关节的螺钉数。结果:共植入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64枚,A、B两组各32枚。A组未见下关节突劈裂;B组见下关节突关节下缘劈裂7例,外缘劈裂3例;两组中均未见上关节突劈裂。A组中发现8枚螺钉侵犯横突孔,B组未见横突孔侵犯。神经根前支损伤A组11例,B组2例;神经根后支损伤A组8例,B组9例。经观察证实A组2例未经过关节突关节,B组均经过下关节突关节。结论:Takayasu法在螺钉植入过长时易引起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而Dalcanto法在植入螺钉时易引起下关节突劈裂。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o,,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O.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榷体后缘前方0~2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hi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下颈椎椎动脉与横突孔大小及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颈椎椎动脉与相应节段横突孔之间的位置关系,探讨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方法:筛选50例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要求椎动脉检查正常、颈椎无明显畸形。测量横断位图像中C3~C7左右两侧椎动脉与相应横突孔的有关数据,即横突孔的最大横径(W)、最大矢状径(H),椎动脉直径(AL),椎动脉与横突孔的内(M)、外(L)、前(A)、后(P)边缘的最短距离,椎动脉到椎弓根的最短距离(h),椎动脉面积(AVA),横突孔面积(AF),并计算椎动脉占相应横突孔的面积百分比(AVA/AF)。结果:所有测量指标同一性别同一节段左侧与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5的M及C6的L男性大于女性(P0.05)外,其他各指标同一节段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C3到C6横突孔的W、H和AF均呈逐渐增大趋势,C7横突孔变异较多,H及AF最小。C3~C6的M均小于L(P0.01),C3、C4及C5平面A小于P(P0.05),C6平面P小于A(P0.05)。h在C3最小,为0.5±0.2mm;C7横突孔无椎动脉通过,相应平面上h最长,为7.3±2.7mm。AVA/AF从C3到C6逐渐减小,C3最大为35.7%±15.7%,C6最小为27.4%±12.8%。结论:椎动脉在下颈椎相应横突孔中有相对"宽裕"的空间,椎动脉位于相应横突孔的内侧,C3、C4及C5平面椎动脉偏前,C6平面偏后。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时,C3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最大,其次为C6,C7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后路方法,在手术中能直接检查骶髂关节脱位(SIJD)的复位情况,并能引导骶髂螺钉置入.方法 12具正常国人成人甲醛固定湿润尸体标本.自L4、5水平至髂后下棘沿椎旁肌肉外侧纵行切口,延伸至髂后下棘下方.显露L5横突、髂后上棘及骶髂关节后、上表面.切开骶髂骨间韧带模拟创伤性脱位,用食指自L5横突下方钝性分离出一定空间,触摸骶髂关节后、上面及骶翼.结果有8具标本通过后部切口能够看到位于L5横突外前方的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有1具标本在L5横突下方间隙可以触摸到骶髂关节后、上面及骶翼,2具标本L5横突下方间隙狭窄,需要切开部分髂腰韧带;1具标本食指无法通过.SIJ脱位的不同方向可以通过触摸SIJ后、上表面来辨别.结论 骶髂关节和骶翼的后上表面能够直接用手指触摸到或在直视下看到,这种方法有助于术中检查骶髂关节破裂的复位情况,同时能引导骶髂螺钉置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侧位X线片在了解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螺钉钉尖安全位置的作用。方法选用7具尸体颈椎标本,从C3、4~C5、6直视下依次置入经关节螺钉,分别置入螺钉钉尖仅为四层皮质固定(0mm)和超出皮质2、4、6mm各42枚,分别摄标本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将每个椎体分为前Ⅰ、Ⅰ、Ⅱ、Ⅲ和Ⅳ区。逐一记录螺钉钉尖在X线片上相应椎体各区的位置。结果共有87枚螺钉位于前Ⅰ区,其中42枚是当螺钉钉尖为四层皮质固定时(100%);37枚是当钉尖超出下位椎体上关节突侧前方皮质2mm时(88%);8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19%)。共有71枚螺钉位于Ⅰ区,其中5枚是当钉尖超出2mm时(2%);34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80%);32枚是当钉尖超出6mm时(76%)。10枚位于Ⅱ区的螺钉均是当钉尖超出6mm时的投影。没有发现螺钉钉尖位于Ⅲ区和Ⅳ区。不同长度的经关节螺钉钉尖在侧位X线片上的投影位置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价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的螺钉钉尖安全位置方面,侧位X线片有一定意义。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理想长度的钉尖位置应该位于前Ⅰ区。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复合体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人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36例Tile—Mueller分类B型和C型骨盆骨折患者(同时存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前环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后,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人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结果 36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人骶髂关节螺钉成功,经近2年随访该方法固定牢靠,无并发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CT引导下经皮置人空心拉力螺钉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