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自体髂骨进行比较,评价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的成骨能力,并探讨其可能的成骨机理。[方法]建立家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以自身作为对照,双侧横突间植骨,左侧植入硫酸钙颗粒,右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X线、CT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3周,硫酸钙尚可见残留颗粒,自体骨完全降解;植骨区域内均可见到大量的破骨细胞,并有血管纤维组织长入。术后6周,硫酸钙完全降解,影像学检查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局部骨密度增高,新骨成形;组织学检查两侧植骨区内均为大量的透明软骨形成,自体髂骨植骨区内可见散在的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组织学及影像学上二者没有任何的差别,两侧形成的骨组织与家兔的椎体骨组织结构相同。[结论]医用硫酸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外,硫酸钙可能还具有骨诱导性,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手术除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影响围术期出血尤其是隐性失血,此前并无报道。目的:针对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性失血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了65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筛选87例未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钛棒+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术中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息(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Steinbrocker分级、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手术信息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作为主要指标;以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年龄为(65.97±8.0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5.76±3.68)kg/m^2,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和手术节段数上均与之匹配;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6.78±12.73)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者最常见,2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数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③主要结果对比显示2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更低(P<0.001,0.012);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中隐性失血和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均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④次要指标对比红细胞压积改变值(P=0.021)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小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但血红蛋白减小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患者隐性失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在总失血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隐性失血以及隐性失血所占总失血量比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组高于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尤其是长节段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血红蛋白改变较多以及输注异体血为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外科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入该科行脊柱外科手术且年龄>60岁的患者,27例出现精神障碍为实验组,在从未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4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单因素分析,术后HGB<100 g/dl、术后HCT<30%、术中出血>400 ml及有手术病史者发生精神障碍的风险分别增加0.97,0.97,2.46,0.50倍(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既往脑梗死病史与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相关,可使其风险增加到8.58倍(P<0.05)。结论既往脑梗死的患者脊柱外科术后精神障碍风险明显增加,在临床中应予以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4.
5.
【摘要】 目的:研究单节段L4/5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Wallis)置入术后1年的L4及L5棘突骨质吸收现象,并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可能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9年~2011年间行单节段L4/5 Wallis置入手术的患者,通过比较术后1年与术后1周时两组X线片上L4及L5棘突高度、长度及厚度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骨质吸收组与非骨质吸收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是否吸烟、骨质疏松、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背肌肉锻炼、佩戴腰围时间、L4/5棘突间距、L4/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并于术前及术后1年通过腰椎MRI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对症状进行VAS、JOA、ODI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二分类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随访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7岁。有29例发生骨质吸收,女性16例,占55.2%,其中L4和L5同时发生骨质吸收者16例,以L4、L5棘突高度骨质吸收最为严重,骨吸收率分别为(16.28±1.46)%、(22.93±1.63)%。术前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共7例,均发生了骨质吸收。棘突骨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有BMI(OR:1.337,95% CI:1.048~1.705),30°<术前腰椎前凸角≤40°(OR:8.953,95% CI:1.011~79.269),40°<术前腰椎前凸角≤50°(OR:11.160,95% CI:1.112~111.961),术前腰椎前凸角>50°(OR:11.718,95% CI:1.535~89.436);两组患者MRI、VAS、JOA及ODI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棘突间弹性内固定装置Wallis置入术后1年可观察到棘突的骨质吸收现象,该现象较为普遍并存在一定规律,患者术前BMI及腰椎前凸角度是其独立风险因素,骨质疏松也是其可能的原因之一,但是该现象与术后症状是否缓解及影像学改变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环周腰椎融合在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和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4年5月,采用后路腰椎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的环周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83例。随访18~4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X线片和CT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12~14 d即可下地行走,3例出现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腰腿痛一过性加重。末次随访腰腿痛明显缓解,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6±3.8)分改善至(22.3±4.6)分。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环周融合术是治疗老年人重度腰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合理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MRA与DS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比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2月,共收集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平均58.3岁。同时行MRA及DSA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径、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部位等。结果DSA检查有阳性发现者32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9例,双侧受累13例。MRA有阳性发现者29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4例,双侧受累15例。除5例MRA阳性而DSA阴性外,其他MRA与DSA均为阳性。两种方法对管腔变细的诊断吻合率为100%。DSA对局限性狭窄及单侧缺如的诊断优于MRA。MRA对颈椎不稳及增生导致的椎动脉迂曲变形等表现的诊断阳性率高于DSA。结论(1)椎动脉DSA检查对局限性压迫及动力性压迫的诊断较准确,对椎动脉压迫来源较易作出判断,检查中可变换体位。缺点是为有创检查,存在造影剂副反应及用量的限制。(2)MRA为无创检查,容易诊断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及闭塞,对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较适用。可同时扫描颈椎间盘、脊髓及颈部其他血管,以进行鉴别诊断。适用于临床诊断不明确、高龄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MRA的不足之处是对局部微小部位的狭窄或非闭塞性病变的诊断率低,检查中无法随时变换体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特征和侧凸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单中心纳入2013年1月~2018年4月61例合并RA拟行腰椎手术的患者,分为患有DLS者27例(DLS组)和无脊柱畸形患者34例(NDLS组)。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如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RA相关信息[如Steinbrocker分级、是否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等]、手术相关信息和DLS信息[如Cobb角、顶椎旋转角度、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髂嵴连线高度、骨质疏松、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史和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Steinbrocker分级用来评价RA活动性,Cobb角反映腰椎侧凸程度,KSS用以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平均RA病程为16.8±12.7年,Steinbrocker分级Ⅰ~Ⅲ级分别为14例、34例和13例。两组患者以女性为主,DLS组(男∶女=1∶26)和NDLS组(男∶女=8∶26)在性别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而在年龄、BMI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Steinbrocker分级、服用DMARDs比例和骨质疏松患者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共11例实施TKA手术,两组间TKA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3)。DLS组平均侧凸程度(Cobb角)为18.4°±9.0°(10.4°~39.2°),实施TKA患者其Cobb角(11.8°±1.5°)小于无TKA者(20.6°±9.5°)(P=0.001)。DLS组顶椎旋转角度为8.4°±6.8°,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7.3±7.8mm,髂嵴连线均位于L4/5椎间隙。Cobb角与顶椎旋转角度、冠状位偏移距离和TKA存在相关性(P0.05),与其余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针对DLS患者侧凸程度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行TKA为其影响因素(P=0.029),但TKA发生时间、TKA患者DLS病程与侧凸程度无明确相关性。行TKA患者KSS评分(88.7±5.3分)高于未行TKA者(80.4±10.0分)(P=0.034),KSS和Cobb角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717,P0.001),以Cobb为因变量的两者之间的拟合曲线为Cobb角=70.38-0.64×KSS。结论:合并RA的DLS患者在中老年女性更易出现;在既往行TKA的RA患者中,DLS侧凸程度较小;KSS与DLS侧凸程度存在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技术要点,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2年2月经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经椎弓根系统治疗方法。25例中,13例28个椎间隙使用Brantigan I/F碳纤维融合器(Depuy Acromed)、7你15个椎间隙使用Prospace融合器(纯钛多孔涂层的实心钛金属块,Acsculap主要用于腰4-5及腰5骶1),1例2个椎间隙使用CONTACT(AO)融合器。分析手术治疗的21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9%,疼痛缓解率88%,假关节形成1例,血管栓塞1例,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经椎弓根系统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中应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HY  Zhou DG  Wang HM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16-1318
目的比较钛金属融合器TFC/BAK、Prospace和碳纤维融合器Brantigan I/F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优缺点,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应用Brantigan I/F 112例、TFC/BAK 123例、Prospace 45例,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观察对比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椎间融合器均可一定程度恢复椎间隙高度,使椎体间获得即刻稳定。应用Brantigan I/F 112例患者椎间均获得确切融合,临床疗效优良。3例应用TFC/BAK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2例退出。本组所有病例未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应用Brantigan I/F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增加。结论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掌握各自适应证和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