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量化拔戳揉捻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生物力学参数,探讨患者个体特征对手法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就诊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0~50(34.37±8.41)岁,病程1~11(6.05±2.71)个月,采用生物力学传感器测量同一手法术者对患者患侧肘关节实施拔戳揉捻手法的生物力学参数,量化生物力学参数并研究参数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同时采集患者个体特征学参数,分析不同患者个体特征对生物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拔戳揉捻手法各阶段生物力学参数量化结果,旋后揉捻力(31.17±2.99) N,屈曲拔按力(44.99±2.38) N,旋前揉捻力(31.03±2.75) N,拔直戳按力(48.75±2.09) N,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旋后揉捻力与旋前揉捻力参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屈曲拔按力与拔直戳按力参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患者个体特征参数与手法生物力学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与旋后揉捻力间呈显著相关,患者肘部压痛值与屈曲拔按力存在显著相关,患者病程与拔直戳按力呈显著相关。结论:拔戳揉捻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在体操作力大小具有一定的标准,手法各阶段术者操作的作用力趋势具有系统性,患者的体重、患肘压痛情况与病程是影响拔戳揉捻手法操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前,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主要集中于抑制骨吸收,但其局限性已显现。近年文献报道,血管生成与OP关系密切,而且发现血管生成与骨代谢间存在特定的“耦合”关系。血管生成,尤其是H型血管,可能通过影响骨形成、骨吸收及骨重塑进程的方式,在OP发生、发展及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重点梳理血管生成与骨代谢和0P之间的关系,可更全面、系统地认识OP,为其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总结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诊断为颈椎病(除外脊髓型颈椎病)且经旋提手法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情况、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及MRI)及手法治疗的疗效、疗程、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男171例,女329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52.17±12.84)岁;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比例分别为5.60%、62.60%、10.40%、21.40%;X线诊断生理曲度异常及颈椎失稳比例分别为96.00%和47.00%;CT诊断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比例分别为86.12%、48.98%、22.86%;MRI诊断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比例分别为96.18%、54.60%;旋提手法治疗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的有效率分别为96.43%、96.17%、98.08%、96.26%,治愈率分别为17.86%、15.65%、17.31%、14.95%;疗程7~23 d,平均疗程(13.553.06)d; 500例患者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归纳分析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然后利用网络药理学 的研究方法探讨高频组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 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数据库中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数据挖掘类文献,利用中医 传承辅助平台中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筛选出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频组合, 然后通过TCMSP 等数据库收集这些高频组合中药的化学成分及所有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公 认的疾病数据库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靶点,然后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并对关键靶点进行蛋白 互作网络分析、GO 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4 篇文献,处方总数共 7 233 张,牛膝、当归、杜仲、甘草、熟地黄等是用药频次最多的药物,温性药、甘味药在四气五味中占比最 多,中药药物归经频次最多的是肝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高频中药组合为杜仲、当归、熟地黄、牛膝、 白芍、甘草。高频中药组合有效活性成分63 个,药物作用靶点667 个,疾病作用靶点447 个,两者共有作用 靶点65 个,蛋白互作分析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蛋白可能是AKT1、MAPK1、PIK3R1、PIK3CA、 HRAS 等,涉及的细胞生物过程1 427 个,细胞组成46 个,分子功能81 个。通路富集分析274 条,其中包括 VEGF 信号通路、TNF 信号通路、HIL-1 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等。结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 益肝肾、活血化瘀药为主,同时兼以祛风寒湿药为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频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作 用的特点,可能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炎症因子、免疫调节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肾养髓方对脊髓慢性压迫大鼠脊髓(C5~C7)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mRNA 表达量及GFAP 蛋白表达和分布的影响,以探讨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大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殖和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将56 只健康 雌性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益肾养髓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 只。 模型组、益肾养髓方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压迫脊髓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假手 术组仅手术暴露脊髓。手术后2 周,益肾养髓方不同剂量组采用中药水煎剂灌胃,阳性对照组采用单唾液酸四 己糖神经节甘脂钠肌注,其余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 次,连续4 周。于给药后第1、3、7、14、21、 28 天进行大鼠运动功能评价(BBB 评分)。术后6 周时HE 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结构,RT-qPCR 法检测大鼠脊髓 GFAP 的mRNA 表达,免疫荧光观察GFAP 蛋白表达。结果灌胃后益肾养髓方各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BBB 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益肾养髓方对改善脊髓型颈椎病大鼠脊髓功能有 一定疗效。HE 染色益肾养髓方各组及阳性对照组可见脊髓组织中瘢痕、空洞变少,胞浆逐渐增多,神经细胞 形态接近假手术组。RT-qPCR 及免疫荧光结果提示模型组GFAP mRNA 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益肾养髓 方各组及阳性对照组可降低其表达,与模型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养髓方可降低脊 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中GFAP 的表达,从而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以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中医手法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手段,具有缓解疼痛、改善局部功能的效应,因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中医手法治疗LDH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欠规范的问题,制约了中医手法的临床推广和应用。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医工结合研究模式为解决中医手法研究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重点从临床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对常用中医手法治疗LDH进行系统梳理,归结手法研究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为后续手法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助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探讨益肾养髓方治疗脊髓损伤的关键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中药综合数据库搜集益肾养髓方中所有药物的化学成分,筛选其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提取脊髓损伤疾病相关基因。随后获取药物与疾病的共同作用靶点,并将其上传至在线STRING11.0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对关键蛋白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获得益肾养髓方化学成分1071个,有效活性成分139个,药物靶点217个,脊髓损伤疾病相关靶点1524个,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118个。根据PPI蛋白互作网络的结果得出,益肾养髓方治疗SCI疾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JUN、MAPK1、IL6、RELA等。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提示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等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 本研究从整体层面初步预测了益肾养髓方治疗脊髓损伤相关疾病的作用靶点与信号通路,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