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7篇
中国医学   3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丁香提取物结肠定位包衣片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丁香提取物的结肠靶向制剂和普通片剂中丁香苦苷体内药动学的特征,以便为其靶向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给家兔吞服两种制剂后,于不同时间采取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药浓度,通过DAS2.0药动学软件自动拟合数据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家兔给予两种制剂后丁香苦苷药动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结肠靶向制剂血药浓度出现时间晚于普通制剂,滞留时间约为4.6h。结论:药物动力学实验数据表明,丁香提取物的结肠定位包衣片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小鼠行为影响及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清洁级昆明小鼠饲养1周以适应环境。旷场实验(OFT)筛选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组、氟西汀组(FLU,3mg/kg)、雌激素组(E,0.15 mg/kg)和葛根素组(92 mg/kg),每组10只。采用小鼠双侧卵巢切除(OVX)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法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动物模型。各给药组于每日应激前1 h灌胃给药,其余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共计21 d。观察小鼠动情周期变化,测定行为学变化,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脑组织单胺类递质含量,测定海马组织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主要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各OVX组小鼠连续7 d内连续监测未见动情周期变化,证明去势成功;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组小鼠呈现抑郁样行为,表现为自发活动及探索行为减少、行为绝望时间增加、体质量增长缓慢(P0.01或P0.05),海马神经元损伤、萎缩、数量减少、尼氏体减少及早期凋亡变化,脑组织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含量减少(P0.01);海马组织CREB-1、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1)、BDNF及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 B)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组比较,给予葛根素(Pue)治疗后,可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表现为增加自发活动及探索行为、减少行为绝望时间、体质量增加迅速(P0.01或P0.05);减轻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及凋亡细胞,增加脑组织5-HT、NE及DA含量(P0.01),增加海马组织CREB-1、p-CREB、BDNF及Trk B蛋白表达(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小鼠双侧OVX联合CUMS可成功制备围绝经期抑郁症动物模型。葛根素具有神经保护及抗围绝经期抑郁症作用,其机制主要通过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元早期凋亡、增加脑组织单胺类递质含量及上调脑组织CREB-BDNF信号通路主要蛋白表达而发挥的。  相似文献   
53.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异常是重要病因。目前,防治PD运用了多种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有效成分,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线粒体形态结构、抗氧化应激、抗钙调节异常、减轻兴奋性毒性、抗细胞凋亡等,还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综合作用。通过查阅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本文将中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对脑线粒体的结构、功能修复以达到防治PD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示许多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对PD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黄豆苷元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3.0 mg·kg-1, ig)、黄豆苷元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mg·kg-1, ig),每组10只。给药组每日应激前1 h ig给药,共21 d。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法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通过体重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采用尼氏染色法检测海马DG区神经元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行为学异常,表现为体重减少(P<0.01);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减少(P<0.01,P<0.05);尼氏染色显示海马DG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细胞分层不清;TUNEL法显示神经元凋亡数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黄豆苷元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行为学异常均有明显改善,小鼠体重增加(P<0.01),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增加(P<0.01);海马DG区神经元损伤性变化减轻;神经元凋亡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豆苷元可能通过减少神经元凋亡改善CUMS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异常,产生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山精胶囊对心肌缺血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凋亡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抗细胞凋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促细胞凋亡Bcl-2相关X蛋白基因(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造模,4周后进行心电图检测,提示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成功,并筛选分组。山精胶囊低、中、高剂量组ig给药剂量分别为283.5,850.5,1 701.0 mg·kg-1;阳性药心安胶囊ig给药剂量为324.0mg·kg-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g给予同等剂量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每日ig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以心电图法观察其对大鼠心电图ST段的影响,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Caspase-3,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T段显著抬高(P0.05),LDH,CK和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中的NF-κB,Caspase-3,Bax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山精胶囊能明显抑制心肌缺血大鼠的ST段抬高,降低血清心肌酶LDH,CK,AST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NF-κB,Caspase-3,Bax蛋白表达(P0.05),提高Bcl-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山精胶囊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少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的病理损害,起到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6.
关于中医理论中“水”的概念,自古以来并没有明确的限定,故笔者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总结,明晰了不同层次、不同范畴“水”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水液代谢病理产物“水、湿、痰、饮”内涵的区分和界定;同时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水、湿、痰、饮”分别为病不同分型的病种与特征,进而阐述了“水、湿、痰、饮”共同为病的治疗原则;最后深入浅出地辨析了“水、湿、痰、饮”分别为病的治疗方法。期望通过笔者较完整的阐述,加深对“中医之水”内涵的正确理解,这将有助于完善其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7.
周琦  刘树民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346-435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基于对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系列尿酸转运体,并提出了"尿酸转运体组"的概念。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重吸收相关蛋白、排泄相关蛋白和骨架蛋白。目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主要分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由于尿酸排泄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尿酸转运体组"为分子靶点开发具有作用机制明确的中药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将从"尿酸转运体组"角度,对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8.
结肠靶向定位滴丸克癌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结肠靶向滴丸克癌素的提取工艺方法。方法采用碱溶酸沉法从槐米中提取芦丁,再进行酸水解得到槲皮素;采用传统乙醇回流法从姜黄中提取总姜黄素,以姜黄中的总姜黄素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表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槲皮素的提取条件为:碱性pH8~9,酸性pH3~5条件下提取芦丁;得到精制芦丁加100倍量的2%硫酸酸水解90min。姜黄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得浸膏上硅胶柱收集氯仿洗脱部分得总姜黄素。结论该工艺可行,可为结肠靶向滴丸克癌素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王建明  赵楚文 《中国药师》2010,13(10):1405-1408
目的:研究双黄连制剂中连翘苷的含量与其退热作用的相关性。方法:HPLC法测定连翘苷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mm×4.6mm,5μm),检测波长278nm,流动相为乙腈-水(24:76),流速1.0ml·min^-1,柱温25℃;另大鼠皮下注射酵母菌致热,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比较各组间体温差异。结果:连翘苷在0.075~1.87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双黄连口服液平均回收率为99.52%,RSD=0.90%(n=9),双黄连片为99.40%,RSD=0.80%(n=9)。其中双黄连口服液(甲)中连翘苷含量最高。各组对酵母菌诱发的发热模型均有解热作用,其中双黄连口服液(甲)解热效果最好。结论:所用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双黄连制剂中连翘苷含量与药效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制定新工艺护肝片的质量标准,验证新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对五味子、柴胡、猪胆粉进行薄层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结果:在选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五味子、柴胡、猪胆粉的特征斑点清晰,五味子醇甲的线性范围为20.5~184.5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2%,RSD0.57%,n=9。结论:护肝片的新工艺稳定,其质量标准专属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