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背景:短钉与长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尚缺少相关报道。 目的:对比分析AO/ASIF-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的AO/ASIF-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根据患者应用的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类型,将病例分两组,短钉组50例,长钉组48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数据。在随访中,对患者的骨折愈合、影像学及临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短钉组比较,长钉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P 〈 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长钉组与短钉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5.8±6.4)个月和(16.2±5.7)个月。患者因螺旋刀片切出或感染而再次实施手术的患者长钉组中有5例,短钉组中有3例,除上述再手术患者之外,两组其余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88)。在末次随访时,两组的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04)。长钉组与短钉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和16.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5)。结果可见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固定治疗AO/ASIF-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骨折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别,相比短钉固定,长钉固定治疗AO/ASIF-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无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Runt域转录因子3(Runx3)对人骨肉瘤细胞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Ruxn3的RNA干扰(Ad-siRunx3)和过表达Runx3(Ad-Runx3)的重组腺病毒质粒;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143B细胞的增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143B细胞的迁移和侵袭;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关键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结果下调Runx3表达可促进14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增强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表达,但抑制E-cadherin表达;过表达Runx3则可抑制14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表达,但促进E-cadherin表达;同时,下调Runx3表达可增加AKT、p38和ERK1/2磷酸化水平,而过表达Runx3则能够降低AKT、p38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Runx3能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Runx3阻止EMT进程、抑制AKT信号以及p38和ERK1/2 MAPKs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9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急诊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入院至术后3个月)DVT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DVT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法分析模型预测DVT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268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发生DVT者88例,占32.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365,95%CI:1.653~5.394,P=0.005)、ISS评分≥25分(OR=4.236,95%CI:1.937~6.002,P=0.002)、GCS评分<9分(OR=1.968,95%CI:1.125~3.627,P=0.018)、术后未使用抗凝药(OR=4.369,95%Cl:1.699~6.374,P<0.001)、术后卧床时间≥7 d(OR=5.136,95%CI:1.937~7.815,P<0.001)是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DVT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01。该模型预测DVT的灵敏度为81.82%(72/88)、特异度为87.09%(108/124),准确率为67.16%(180/268)。结论急诊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ISS评分≥25分、GCS评分<9分、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7 d是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叉头框M1(forkhead box M1,FoxM1)转录因子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鼻咽癌组织和40例鼻咽部正常组织中FoxM1和COX-2的表达,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FoxM1和COX-2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FoxM1和COX-2在鼻咽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鼻咽部正常组织[FoxM1:68.8%(55/80)vs 2.5%(1/40);COX-2:62.5%(50/80)vs 5.0%(2/40);P<0.05]。FoxM1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252,P<0.05)和临床分期(rs=0.230,P<0.05)相关;COX-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287,P<0.05)和临床分期(rs=0.239,P<0.05)相关。FoxM1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s=0.631,P<0.05),提示二者可能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关系。结论 FoxM1与COX-2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的上调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6.
【】 目 的 研究葛根素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 法 将4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葛根素组,每组10只,后三组构建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生理盐水组和葛根素组分别膝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葛根素0.5 ml,5周共10次。药物注射完成后,切开膝关节肉眼观察关节面,抽取关节液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IL-10、TNF-α、COX2、 PGE2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关节软骨组织中MMP-2、Collagen II 蛋白表达水平。结 果 葛根素作用后膝关节软骨面病损程度明显减轻。葛根素作用后膝关节液中IL-1β、TNF-α、COX2、 PGE2表达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增加,而关节软骨组织中MMP-2表达降低,Collagen II 表达增加。结 论 葛根素可能参与了骨性关节炎中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间的平衡,具有一定的抑制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降解作用,从而有可能减缓骨性关节炎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27.
陈兴华  黄珍谷  王棚  刘涛 《安徽医药》2017,21(2):230-234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葛根素组,每组10只,后三组构建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生理盐水组和葛根素组分别膝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葛根素0.5 mL,5周共10次.药物注射完成后,切开膝关节肉眼观察关节面,抽取关节液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Ⅱ)表达水平.结果 葛根素作用后膝关节软骨面病损程度明显减轻.葛根素作用后膝关节液中IL-1β、TNF-α、COX2、PGE2表达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增加,而关节软骨组织中MMP-2表达降低,Collagen Ⅱ表达增加.结论 葛根素可能参与了骨性关节炎中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间的平衡,具有一定的抑制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降解作用,从而有可能减缓骨性关节炎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28.
骨性关节炎是以软骨细胞去分化、软骨退化和软骨缺损为特征的致残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临床治疗以延缓病情为主。丹参酮ⅡA是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软骨组织以防治骨性关节炎。综述了丹参酮ⅡA防治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总结其作用机制,为丹参酮ⅡA临床治疗骨性关节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陈兴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5):1253-1253,1255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常规切口组及小切口组各45例,常规切口组采用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组实施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小切口组术中出血、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少低于常规切口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假体匹配良好,位置佳,无脱位、无髋内或外翻;术后6周时小切口组Harris髋评分高于常规切口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髋评分无显著性异性(P>0.05)。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0.
"胸腰椎骨折"、"胸腰段骨折"是骨科临床上和学术交流中常用的疾病名称.两者在语法词汇上似乎没有实质的不同,而在实际应用中,前者多指脊柱胸段与腰段的所有椎体,后者仅指胸段与腰段交界处相邻的几个椎体.对于"胸腰段"范围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其一是T10~L2(5个椎体)[1],其二是T11~L2(4个椎体)[2].此区域是脊柱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约50%的脊柱骨折发生于此[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