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17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125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8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全身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 731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参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同时接受了眼科、内科和实验室检查.DR的诊断系根据散瞳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采用因子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与全身因素的关系.结果: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在原始观察指标基础上提取8个公共因子,分别代表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病程、体重指数(BMI)、肌酐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R与病程(OR=1.788,P<0.001)、血糖(OR1.246,P<0.001)、血压(OR=1.223,P<0.01)、肌酐(OR=1.136,P=0.008)、UAE(OR=1.147,P=0.002)和BMI(OR=0.861,P=0.002)等因素独立相关,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与病程(OR=1.747,P<0.001)、血压(OR=1.557,P=0.001)、UAE(OR=1.255,P<0.001)和BMI(OR=0.576,P<0.001)等因素独立相关.单变量分析显示除BMI外所有相关因素因子得分均随着DR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相关因素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病程、血糖、血压、肌酐、UAE和BMI(绝对值),PDR相关因素因子得分依次为病程、UAE、BMI(绝对值)、血压和血糖.结论:DR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全身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重视对DR相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有助于DR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估带内导芯气囊导尿管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方法的优缺点。方法1120例膀胱造瘘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588例和对照组532例,对照组采用套管针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方法,实验组采用带内导芯气囊导尿管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法。对2组穿刺时间、术后血尿持续时间和漏尿例数作为衡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所需穿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尿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间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漏尿例数做构成比,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内导芯气囊导尿管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方法优于套管针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痿,不仅可减轻患者痛苦,而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4.
Xu R  Fang L  Jiang X  Wan Y  Huang S  Jiang K  Lin N  Pan W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47-649
目的 对比研究修补术联合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proximalgastricvagotomy ,PGV)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 )对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32 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非随机地接受了A、B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 1 53例 ,行修补术联合PGV ;B组 1 76例 ,行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术后 5~ 8年 ,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以及与患者所在当地医院合作调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诊、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 结果 获得随访 30 1例 ,A组 1 4 2例 ,B组 1 59例。按Visick分级 ,A组Ⅰ级 97例 (68 3 % )、Ⅱ级 1 9例 (1 3 4% )、Ⅲ级 1 3例 (9 2 % )、Ⅳ级 1 3例 (9 2 % ) ;B组Ⅰ级 31例 (1 9 5 % )、Ⅱ级 2 8例 (1 7 6 % )、Ⅲ级 2 4例 (1 5 1 % )、Ⅳ级 76例 (47 8%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Z =- 9 81 8,P <0 0 1 )。HP检测 ,A组阳性 1 30例 (91 5 % ) ;B组阳性 94例(59 1 %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41 438,P <0 0 1 )。 结论 对于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修补术联合PGV的远期疗效优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尽管前者的HP阳性率远高于后者。HP感染只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   
35.
高低耗材的管理,加强器材科职能作用是医用耗材管理的基础,说明管理制度化和耗材采购务实求新是医用耗材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介绍一种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活力测定方法。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小鼠肝和骨骼肌细胞膜成分,不进行膜胰岛素受体纯化,用单位膜蛋白胰岛素刺激前后的膜TPK活力改变值,作为评估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TPK活力的定量指标,并与传统方法的单位膜蛋白麦胚凝集素(WGA)亲和层析纯化后的胰岛索受体胰岛紊刺激前后的TPK活力改变值进行比较。结果 每mg膜蛋白基础(无胰岛索刺激)TPK活力明显高于每mg膜蛋白纯化后的胰岛素受体TPK活力(P〈0.01);每mg膜蛋白经胰岛素刺激的TPK活力改变值与每mg膜蛋白纯化后的胰岛素受体TPK活力改变值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组织细胞膜上存在TPK,用胰岛素刺激的组织细胞膜TPK活力改变值,可作为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特异TPK活力。本方法不需要纯化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可作为评价组织细胞膜胰岛紊受体功能的实用科研技术。  相似文献   
37.
病案摘要 例 1.患者女 ,2 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疼痛 6个月 ,劳累后加重 ,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查体 :双肾区无红肿、压痛及叩击痛。B超示 :左肾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 :左肾肿瘤。手术见 :左肾大小、质地正常 ,中下极可见一 3 5cm× 3.0cm× 2 .5cm大小肿  相似文献   
38.
燕志强  章如新  余少卿  温武  吴革平 《医学争鸣》2008,29(19):1765-1767
目的:通过观察组胺HR1拮抗剂干预后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IL-12,以及鼻黏膜中树突状细胞(DCs)的变化和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无干预组,AR HR1拮抗剂干预组,观察致敏以及组胺HR1拮抗剂干预后大鼠血清IL-12含量及鼻黏膜中DCs数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R无干预组血清IL-12含量下降(P<0.01),鼻黏膜中DCs数量则增加(P<0.01);而AR HR1拮抗剂干预组经组胺HR1拮抗剂十预后,血清IL-12含量回升(P=0.042),鼻黏膜中DCs数量则下降(P=0.003).结论:AR时IL-12含量减少以及DCs数量增加是AR发病的重要因素;组胺HR1拮抗剂可以抑制IL-12,DCs的变化,是其在AR治疗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9.
牛黄降压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抗高血压的药物发展较快,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问世,在逆转高血压病患者心肌和血管重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咳嗽、过敏反应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中医学根据高血压的发病特点,着眼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与气血的平衡,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具有优势。本研究以尼群地平作对照,评价纯中药牛黄降压胶囊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0.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验证结果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验证单克隆抗体制剂注射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商品名赫赛汀^*)对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经病理诊断的晚期乳腺癌应用赫赛汀^*治疗。第1次给予负荷剂量4mg/kg静脉滴注,以后剂量改为2mg/kg,每周1次。注射3个月以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l例患者中,治疗后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7例,进展(PD)16例,CR PR共8例,有效率为25.8%(ITT分析)。患者年龄、一般状况对疗效有一定影响,而病理类型、病变部位、既往治疗和病理her-2阳性程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该药不良反应轻微,而且和一般化疗不同。结论 赫赛汀^*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为一较安全、有效的新型乳腺癌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