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吴银侠  宋少武  王淑媛 《吉林医学》2012,33(8):1590-159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及相关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对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均行脑CT血管造影术,并对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既往卒中史、TIA史、吸烟史、TC、TG、HDL-C、LDL-C、纤维蛋白原等水平进行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40例(63.5%)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5例(37.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2例(30%),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13例(32.5%)。同时存在2条以上动脉狭窄23例(57.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存在多条动脉狭窄的患者较多;吸烟、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纤维蛋白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的改变,诊治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例自发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卧位时缓解或消失,腰穿压力均<0.588 kPa(60 mm H2O),其中8例呈血性CSF,蛋白增高。6例白细胞升高。17例行头CT检查正常,1例硬膜下积液,1例硬膜下血肿,1例脑室变小。MRI检查7例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强化。结论 SIH患者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症状,脑脊液压力<60 mm H2O。治疗以补充生理盐水为主,疗效不佳时可给予激素及鞘内注入生理盐水。一般预后良好。认识自发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的改变至关重要。注意与颅内高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33.
胡梅  杨玉秀 《安徽医药》2013,17(2):280-282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探讨相关因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减少患者伤残。方法对170例患者进行多发性硬化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MSQOL-54)、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躯体残疾状态调查量表(EDSS)进行量表评分,分别对患者的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及EDSS评分与MSQOL-54量表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7.21%,焦虑发生率为31.40%,抑郁合并焦虑发生率为15.12%。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2.14%。病程、情感及认知功能障碍对MS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影响(P0.05);M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EDSS)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759 0,P=0.000 1);复发次数越多、病程越长的MS患者生活质量越差(P0.05);不同临床类型MS患者的生活质量之间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MS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01-2011-06在我院就诊的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A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0 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B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0 mg,1次/d+生物反馈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B组与A组比较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所下降,收缩压下降更明显(P<0.05).A组总有效率76.7%,B组总有效率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疗效确切、安全,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心源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65例心源性脑梗死HT病人作为HT组,同时期未合并HT的65例病人为非HT组。从溶栓、梗死灶大小、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比值、尿蛋白等进行心源性脑梗死HT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范围大、基础疾病、NIHSS和HAS-BLED评分高、尿蛋白阳性是HT发病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范围大、基础疾病、NIHSS和HAS-BLED评分高是HT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预后方面,HT组在入院时、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HT组(P 0.05),HT组NIHSS评分改善率显著低于非HT组(P 0.05)。结论梗死灶大、NIHSS和HAS-BLED评分高、基础疾病是H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改良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10-01至2017-03-01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和急诊内科收治的PSVT患者160例,采用密封信封抽签法分为标准Valsalva动作组和改良Valsalva动作组,每组80例。标准Valsalva动作组患者行标准Valsalva动作,改良Valsalva动作组患者行标准Valsalva动作后立即仰卧并被动抬高腿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转复成功率、1次转复成功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PSVT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心脏瓣膜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时心率及血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Valsalva动作组患者复律成功率和1次复律成功率均高于标准Valsalva动作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Valsalva动作能有效提高PSVT患者复律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7.
38.
《中国药房》2017,(15):2043-2046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多发性肌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多发性肌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泼尼松片口服,初始给药剂量为60~100 mg/d,每日3次,然后根据患者肌酸肌酶(CK)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10 mg/d,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来氟米特片10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2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肌力评价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肌酶谱[包括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PK)、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IL-8、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7.8%)和肌力达3级率(81.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5%、55.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2%vs.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酶谱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多发性肌炎疗效较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肌力,改善肌酶谱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该院住院治疗的93例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对比,其中治疗组患者48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血栓通冻干粉针剂,治疗前、后2周对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检测。另选取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浆 Hcy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两组治疗后按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对血浆Hcy水平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月年至2010年12月2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其中试验组(145例)自入院时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141例)自入院时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半年内,试验组较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肌溶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冠心痛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