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2篇
  3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价护士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普外科46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研究的对象实施分层护理管理,观察比较实施分层护理管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及综合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分层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合格率、病房管理合格率、专业考核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士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提升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干预化护理及效果。方法选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9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干预化护理组用干预化护理。比较两组满意程度;鼻咽癌放疗机制认知、鼻咽癌放疗并发症认知、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预防认知、自我管理行为;护理前后鼻咽癌生存质量量表得分、焦虑自评得分、汉密尔顿抑郁得分;放射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化护理组满意程度、鼻咽癌生存质量量表得分、焦虑自评得分、汉密尔顿抑郁得分、鼻咽癌放疗机制认知、鼻咽癌放疗并发症认知、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预防认知、自我管理行为、放射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 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干预化护理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CMC与PBL联合教学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我院呼吸内科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护理带教组与PCMC与PBL联合教学模式组,两组各有50名护生,常规护理带教组护生应用传统呼吸内科护理带教模式教学,PCMC与PBL联合教学模式组护生应用PCMC与PBL联合教学模式,对比两组护生的呼吸内科护理带教效果。结果 PCMC与PBL联合教学模式组护生的呼吸内科护理理论知识、操作能力、文书规范性、护理态度以及患者管理评分均要显著比常规护理带教组高(P <0.05);PCMC与PBL联合教学模式组护生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积极参与性以及实操能力满意度分别是96.00%、96.00%、100%,常规护理带教组分别是80.00%、74.00%、74.00%,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PCMC与PBL联合教学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可明显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现代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们逐渐接受采用Hartmann术对全身一般情况较差且对Miles手术不耐受以及急性梗阻不宜进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1]。但是对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主要为造瘘方法与非造瘘方法的选择[2]。本研究比较两种消化道重建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咸宁中心医  相似文献   
15.
郑君  周雄飞 《安徽医药》2015,19(10):1957-1959
目的:分析两种断脐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产科收治的276例足月妊娠孕妇单胎顺产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断脐时间的长短,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受试对象出生时脐血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总胆红素(STB)和经皮胆红素(TC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第3天的 Hb(t =4.365,P <0.001)、HCT(t =2.064,P <0.00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早断脐和晚断脐两组新生儿中黄疸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两组研究对象第7天的总胆红素(STB)、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发现,两组研究对象病理性黄疸组第7天的 STB(t =1.433,P =0.155)、IBIL(t =1.661,P =0.099)、TBA(t =1.317,P =0.191)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晚断脐病理性黄疸组患儿血清中 STB 与 IBIL(t =0.708,P <0.01)、TBA(t =0.723,P <0.01)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延长断脐法和常规断脐法在黄疸发生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不会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病率的增加,其中晚断脐病理性黄疸组患儿血清中 STB 与 IBIL、TBA 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serum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family,B7-H3)、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变化,及其在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为SAP组,9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患者为MAP组,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PCT、B7-H3、sICAM-1水平;对SAP组、MAP组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急性胰腺炎RANSON评分评定病情严重程度;Pearson法分析血清PCT、B7-H3、sICAM-1与APACHEⅡ、RAN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MAP组血清PCT[(9.9±3.2)、(5.6±2.2)μg/L]、B7-H3[(181.7±26.6)、(67.2±10.2)ng/L]、sICAM-1[(1 036.9±68.4)、(448.6±50.2)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0.4)μg/L、(53.0±2.7)ng/L、(29.8±16.5)g/L](P0.05),且SAP组高于MAP组(P0.05);MAP组APACHEⅡ评分[(7.8±1.3)分]、RANSON评分[(2.7±1.0)分]低于SAP组[(13.0±2.6)、(5.3±1.8)分](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AP组APACHEⅡ、RANSON评分与血清PCT(r=0.761,P=0.017;r=0.751,P=0.013)、B7-H3(r=0.710,P=0.016;r=0.701,P=0.012)、sICAM-1(r=0.645,P=0.010;r=0.668,P=0.007)均呈正相关;MAP组患者APACHEⅡ、RANSON评分与血清PCT(r=0.793,P=0.015;r=0.775,P=0.010)、B7-H3(r=0.738,P=0.014;r=0.730,P=0.013)、sICAM-1(r=0.730,P=0.011;r=0.680,P=0.012)均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B7-H3、sICAM-1水平增高程度与APACHEⅡ、RANSON评分呈正相关,血清PCT、B7-H3、sICAM-1可作为判断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与患者症状、心理改善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接诊的9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情况,妊娠结局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妊娠高血压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妊娠结局,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12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产妇168例,根据助产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者产妇采用分娩球结合自由体位助产,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方式助产,比较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母婴不良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助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母婴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为10.7%,低于对照组产妇的21.4%(χ~2=14.527,P<0.05)。结论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促进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等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CT、超声)、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12例患者(女性7例,男性5例)均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3.7 cm,其中9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1例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中9例伴发热且其中1例伴发四肢皮疹。影像学表现:8例行CT扫描直径约1 cm以上肿大淋巴结中央见斑点状、线条状坏死灶,无钙化;4例行超声检查示肿大淋巴为实性结节回声,无坏死、钙化。实验室检查:7例WBC计数减低,5例WBC计数正常,9例血沉加快,2例EB病毒衣壳抗体(EBV-VCA-IgA)阳性、EB病毒早期抗体(EBV-EA-IgA)阳性。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淋巴结结构破坏,皮质及副皮质区见灶性组织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增生,有核分裂,见片状或灶状碎屑性坏死灶,无中性白细胞;免疫组化多为LCA+,CD3部分+,CD20部分+,CD68+。治疗措施:增强免疫力、使用糖皮质激素、伴病毒感染者加抗病毒药和对症支持治疗。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并发热的青年患者(尤其女性),当影像学(CT)发现肿大淋巴结中央出现少许点状坏死灶、无钙化,再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做出疑似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但最终结果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