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072篇
中国医学   67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目的研究红树林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综合运用多种波谱学手段确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一株红树林细菌Bacillus sp.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和一个混合物,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oleoyl-threonine(1)、大豆素(2)、尿嘧啶(3)、胸腺嘧啶(4)、腺嘌呤核苷(5)、腺嘌呤脱氧核苷(6),混合物鉴定为环(脯-甘)二肽(7)和1,5-dideoxy-3-C-methyl-arabinitd(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2.
目的HPLC-UV-ELSD联用建立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及其生合成相关倍半萜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Venusil XBP-C18色谱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流速:1.0 mL.min-1,ELSD载气压力:0.35 MPa,喷嘴温度:35℃,漂移管温度:60℃,检测器:UV-ELSD联用,测定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青蒿素B、3α-羟基-1-去氧青蒿素含量。同一色谱柱条件下流动相改为乙腈-水-甲酸(体积比为60.00∶40.00∶0.08),检测波长:215 nm,流速:1.0 mL.min-1,检测器:UV检测器,测定黄花蒿叶片中青蒿酸含量。结果4种倍半萜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RSD<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5%(RSD=2.3%)、96.5%(RSD=1.8%)、97.5%(RSD=3.6%)、95.4%(RSD=2.5%)。结论该方法可作为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生合成相关倍半萜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3.
没食子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没食子酸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研究大鼠灌胃与静脉给药后没食子酸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及生物利用度。方法分别灌胃和静脉给予大鼠没食子酸,不同时间点采血,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Phenomenex C18(250 mm×4.6 mm,4μm)色谱柱,甲醇-体积分数为0.5%的冰醋酸水溶液(体积比为7∶93)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2 nm,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内标测定血浆中没食子酸的浓度。应用DAS 2.0软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灌胃给药后t1/2α为46.57 min,t1/2β为56.54 min,tmax为66.00 min,ρmax为3.96 mg.L-1,AUC0~t为396.5 mg.min.L-1;静脉给药后t1/2α为9.90 min,t1/2β为78.88 min,AUC0~t为461.9 mg.min.L-1。结论大鼠灌胃和静脉给予没食子酸后,其药-时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2.9%。  相似文献   
84.
酸浆茎叶中的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L.var.franchetii(Mast.)Makino]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水混悬,依次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通过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制备HPLC等手段,共分离得到4个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megastigmane glyco-sides)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长寿花糖苷[(6S,9R)-roseoside,1)]、(6S,9R)-长寿花糖苷[(6S,9S)-roseoside,2]、(6S,9R)-3-氧-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6R,9S)-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3]、citroside A(4)。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5.
喙荚云实种子中的新二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喙荚云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喙荚云实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回流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二萜类化合物。结论此二萜类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层黏连蛋白对体外培养的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第3代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接种于层黏连蛋白包被培养皿(Ln组)和空白培养皿(对照组)中,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作出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在细胞内的表达;RT-PCR法检测TGF-β1和cytokerat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Ln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少于对照组;3~7 d,Ln组A570明显低于对照组(0.20 vs 0.28,0.22 vs 0.30,0.28 vs0.34,0.31 vs0.36,0.33 vs 0.36,P<0.05);α-SMA在对照组细胞内表达良好,在Ln组的表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Ln组TGF-β1 mRNA的表达下降,cytokeratin mRNA表达增加.结论:层黏连蛋白能抑制翼状胬肉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7.
目的建立蒲黄中对照品的研究方法。方法结合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Sephadex-LH20柱色谱方法对蒲黄中香蒲新苷(typhaneoside,1)、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isorhamnetin-3-O-neohes-peridoside,2)、柚皮素(naringenin,3)和异鼠李素(isorhamnetin,4)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TLC和HPLC进行纯度检查。结果制备得到的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柚皮素和异鼠李素的纯度分别为99.2%、99.7%、98.0%和96.2%。结论制备方法可作为蒲黄鉴别和含量测定用对照品。  相似文献   
88.
RP—HPLC法测定大叶紫珠中蔷薇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测定民间常用药大叶紫珠中蔷薇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55:45)为流动相,1.0mL·min。为流速,207nm为检测波长。结果:大叶紫珠中蔷薇酸与其他成分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考察3个药用部位的大叶紫珠中蔷薇酸的含量,不同药用部位蔷薇酸含量差异较大,以大叶紫珠叶中蔷薇酸含量最高。测定线性范围为0.059~1.18m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4%(n=9)。结论:该法便捷、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以控制该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钩枝藤科植物钩枝藤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经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分步萃取,利用反复硅胶、氧化铝、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3′-二甲基鞣花酸(1)、(2R,3S)-儿茶素(2)、(2R,3R)-花旗松素(3)、槲皮素(4)、ancistrocladine(5)、β-谷甾醇(6)和胡萝卜苷(7)。化合物1、2、3、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0.
射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射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手段,从射干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白射干素(Ⅰ)、β-胡萝卜苷(Ⅱ)、野鸢尾苷(Ⅲ)、鸢尾甙元(Ⅳ)、鸢尾苷(Ⅴ)、刚毛黄酮(Ⅵ)、次野鸢尾黄素(Ⅶ)、irilin D(Ⅷ)、尿嘧啶(Ⅸ)。结论化合物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