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1例脑梗死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hs-CRP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大小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hs-CRP水平两两比较,Hcy水平差异均明显(P<0.05),hs-CRP水平差异显著(P<0.01)。脑梗死患者Hcy、hs-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262、0.398,P<0.01),且Hcy、hs-CR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r=0.446、0.563,P<0.01)。结论 Hcy和hs-CRP可作为反映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2.
王丽  王和平 《临床荟萃》1995,10(21):983-984
目前认为,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是一项预测心源性猝死,尤其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猝死危险性的独立敏感指标。为进一步探讨脑—心综合征的机理,通过评估体内交感神经的活动来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我们运用HRV对10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卒中后癫痫     
癫痫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早发性癫痫可能与脑组织缺血,缺氧,迟发性癫痫与胶质细胞形成有关。对卒中后癫痫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反复发作和迟发性癫痫应用抗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34.
万胜慧  岳明  陆莉  刘磊 《当代护士》2016,(8):131-132
目的研究卒中后瘫痪肢体早期康复的最佳康复路径技术应用,并与临床一般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脑卒中瘫痪患者58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路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0例,实施一般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护理等,没有明确的康复路径干预;康复路径护理组28例,采用康复护理路径表单,结合病情,严格按照Brunnstorm分期设计的康复路径执行护理措施。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康复路径护理组Fugl-Meyer和Barthel评分较常规护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康复护理路径干预,利于脑卒中偏瘫肢体的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5.
顾庆波 《淮海医药》2014,(6):603-603
目的探讨研究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给予药物甘露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同时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NDS和ADL情况。结果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优良的治疗方案,具有较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6.
李春彩  张艳 《淮海医药》2012,30(3):283-284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问题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都很高。它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体病因是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各种诱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以及闭塞或破裂,从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给患者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吞咽、心理等功能障碍,严  相似文献   
37.
王坤 《淮海医药》2013,31(2):158-158
患者,女,44岁。主因"纳差、乏力4 d,双下肢麻木无力1d"于2011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纳差、全身乏力,未予检查治疗,3 d后并发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独立行走,于当地医院补钾等治疗后未见好转,遂转入我院。既往体健。近半年无外出。入院时查体:T 36.6℃、P 68次/min、R 18次/min、BP 120/80 mmHg,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SIVD患者和30例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头颅MRI对其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胶乳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分析SIVD患者血清CysC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CysC显著升高[(1.18±0.15)mg·L-1 vs(1.04±0.13)mg·L-1,P0.001];回归分析显示CysC和舒张压可能为SIVD的危险因素。76例SIVD患者包括单纯脑白质疏松(LA)组25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LI)组23例,脑白质疏松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LI)组28例;LA+LI组CysC水平最高[(1.24±0.13)mg·L-1],LA组最低[(1.13±0.16)mg·L-1],LA+LI组与LA组、LA+LI组与LI组间Cys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9,P=0.043),LA组与LI组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例SIVD中存在LA神经影像学表现53例,其中1级13例,2级16例,3级13例,4级11例;其4个不同等级间CysC差异有显著性(χ2=16.00;χ2=22.19;χ2=33.88;χ2=37.77,P0.01),且以LA损害严重的3级、4级CysC升高最为显著。结论 CysC可能参与了SIVD脑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且随着CysC水平升高,SIVD患者神经影像学表现更为丰富,脑白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及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辛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另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3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对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单一使用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并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40.
认知行为疗法在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在脑卒中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PSD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观察组在口服阿米替林同时加用CBT,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患者进行测查,检测时间为脑卒中发病后1~11个月,2个月检测1次。结果:在加用CBT后,观察组在6个月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BT在PSD患者康复过程中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