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10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其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是指普通心电图不能发现的需经特殊的、心电信号处理技术才能记录的T波电交替。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肌细胞复极的非均一性、离子通道异常和交感活性增加等有关,检测方法有频域法及时域法。MTWA检测能否准确筛选出致死性心律失常的低危患者尚不确定,大多数的临床试验表明,MTWA预测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价值较高,而对肥厚型心肌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115例。所有患者均为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心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VVI型起搏器60例,DDD型起搏器55例。按最终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Cum%VP)分为3组:A组Cum%VP<50%(34例),B组Cum%VP≥50%~<100%(38例),C组为完全心室起搏,即Cum%VP=100%(43例)。通过询问患者自觉症状,行运动耐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脑利钠肽(BNP)水平的检查,了解各组及不同起搏模式患者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8个月,与术前比较,3组均有心功能恶化趋势,即LVEF、BNP均有降低、升高的改变,但A组的改变幅度最小,C组的改变幅度最大,B组介于两者之间;②VVI与DDD起搏相比,对心功能的影响无差异,VVI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脑栓塞发生率略高。结论:①老年患者在右室心尖部起搏情况下,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增大;②VVI或DDD起搏模式不是影响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Lp)(a)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apoA-1、apoB和Lp(a)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及偏相关方法分析apoA-1、apoB和Lp(a)与CHD的关系.结果 CHD组血清apoB(0.97±0.26 vs0.85±0.20 g/L,P<0.01)、Lp(a)(194.88±15.46 vs144.56±12.07 mg/L,P<0.01).浓度和apoB/apoA-1比值(0.91±0.31 vs 0.76±0.22,P<0.0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apoA-1则相反(1.11±0.20 vs 1.14±0.20 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血脂指标中只有apoB(OR4.67,95%C/1.67-13.06,P<0.01)、TG(OR1.34,95%CI1.08-1.80,P<0.01)和Lp(a)(OR 1.03,95%CI1.01-1.05,P<0.01)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偏相关分析发现apoB、Lp(a)及apoB/apoA-1值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积分正相关,而apoA-1与之无关.结论 血清apoB和Lp(a)是CHD的独市危险因子,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apoA-1与CHD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扩增至今缺乏统一的方法。内皮祖细胞可以由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而成,但因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方法各异,分离效果亦有较大差异。 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10/2009-02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只,由安徽省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抽取大鼠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 h后,收集未贴壁细胞,加入含胎牛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重组人上皮生长因子的EGM-2完全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祖细胞分化。设立3组:分别为早期贴壁且普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2次贴壁且诱导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大鼠成熟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间接测量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情况,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 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24 h内大部分细胞贴壁,9~10 d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性,传代周期为8 d左右,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34,CD45呈阴性,CD105呈阳性。2次贴壁的内皮祖细胞培养3 d内贴壁,6 d形成集落,8~10 d出现条索状结构,呈微血管样生长,2周时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典型的“铺路石”样,7~10 d细胞DiI-acLDL、FITC-UEA-1双染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Flk-1,CD133阳性。2次贴壁且诱导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早期贴壁且普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P < 0.05),但低于大鼠成熟主动脉内皮细胞(P < 0.05)。 结论:差速贴壁法能有效地分离、纯化、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多种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具有较强地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且2次贴壁细胞已具有部分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45.
根据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特点,了解医学生与老年患者沟通现状,培养沟通技能,探讨老年心内科的临床教学,指导学生对老年心内科患者进行更好的诊治。  相似文献   
46.
人体正常血压在生理机制调解下呈现规律的波动变化。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大型研究表明血压异常波动、血压变异性增大可促进心脏、脑、肾脏等重要靶器官受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血压变异性的近期研究进展及相关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7.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由心肌细胞、结缔组织、神经纤维等构成,包括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心血管发病率一路走高.心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方法之一.它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在影像设备(数字剪影X光机)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脏或血管病灶局部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8.
超声AQ技术评价踏车试验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踏车负荷前后的左室功能。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自动边缘检测(AQ)技术对踏车试验阳性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例)、可疑心绞痛患者(10例)和健康正常人(12例)的左室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人运动停后即刻LV-EDV增加(P〈0.01);运动停后即刻,心绞痛组较正常组LV-PERv、LV-TPFRa增大(P〈0.05),LV-EDV、EF、LV-ESA减小(P〈0.05 ̄0.01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 3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患者比较心电图 (ECG)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的结果 ,评价ECG、2 -DE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在同期内 (间隔 <1月 )行ECG、2 -DE和CAG检查 ,以CAG为标准 ,对比分析ECG和 2 -DE的结果。结果 :ECG和 2 -DE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5 9%、6 8.2 % (P >0 .0 5 ) ,特异度分别为 71.4 %和 92 .8% (P <0 .0 5 ) ,准确性分别为 6 3.9%、77.8% (P >0 .0 5 )。上述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高度正相关 (P <0 .0 1) ,随着病变支数增加 ,阳性率递增。经统计学分析 ,证明两种方法诊断冠心病效果相同。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其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安徽地区汉族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对3个家系中8例HCM患者及2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MYH7基因18及20号外显子扫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3个家族性HCM(FHCM)家系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现MYH7基因20号及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分别为20号外显子发生Arg723Gly突变;18号外显子发生Arg663His突变;散发的2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发生Ile736Thr突变,未发现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结论MYH7基因中18号、20号外显子突变可能是安徽地区FHCM的常见突变位点之一;散发性HCM(SHCM)可能与FHCM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但与FHCM相比,在MYH7基因中突变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