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降阶梯思维的一站式急救模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救治情况及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诊断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取基于降阶梯思维的一站式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急救效率、功能恢复情况、脑血肿出血量、急救能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脑血肿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I评分高于治疗前,脑血肿出血量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脑血肿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快速反应能力、医护配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降阶梯思维的一站式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预防措施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6年1-8月医院收治的2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预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训练及定时定量饮水;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并对预防效果作出评价;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40例患者共发生泌尿系感染52例,感染率为21.7%,其中预防组患者泌尿系感染率为12.5%,对照组感染率为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留置尿管、缺少会阴消毒的患者相对而言更容易出现泌尿系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留置尿管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女性、留置尿管,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恢复期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该针对上述高危因素患者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耐力训练加定时饮水对预防泌尿系感染有一定作用,临床可以使用该方法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导航引导下经单鼻孔蝶窦人路(经鼻蝶人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择期经鼻蝶人路行垂体瘤切除术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经鼻蝶人路垂体瘤手术,观察组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定位下垂体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人路与瘤体偏差的距离和肿瘤全切率等。并实施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鼻腔及导航使用前的各项准备,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鼻腔护理、并发症的预防等有效措施。结果1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入路与瘤体的偏差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经鼻蝶人路治疗垂体瘤定位准确、全切率高、出血量及并发症少,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垂体瘤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个体化原则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出血,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156例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资料,其中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A术式)90例,改良微创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术(B术式)6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与适应证。结果B术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A术式,而血肿清除率低于A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基底区出血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和重型基底节区出血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钻孔引流术,术后6月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与适应证,术前合理评估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残疾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护士职业倦怠研究的热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对2000-2016年的护士职业倦怠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951篇文献。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结果 2000-2016年,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趋势,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个人是骆宏,自2004年开始发文数为11篇;发文量最多的单位是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自2012开始共发文5篇。在关键词统计中,"职业倦怠"和"护士"的频次分别高达538和443次;而"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职业压力"、"数据收集"、"厌倦’、"职业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原因"、"应对措施"、"心理资本"和"心理弹性"等是前12位的前沿性术语。结论我国护士职业倦怠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经历了初步认识、进一步研究阶段,正迈入深入研究发展阶段。护士个体心理特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可能成为近期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应用于颈椎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的适应症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应用颈椎间盘摘除术+DCI植入术治疗29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术前、术后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量表( 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价临床效果。比较DCI植入节段活动度( ROM)、C2~7 ROM以及椎间隙高度( DH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 DCI植入术后患者JOA、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 P<0.05);术后DHI增加,并在随访期间未见丢失( P<0.05)。结论 DCI植入术可以恢复DHI,对目标节段进行弹性的动态固定,从而使手术节段活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是前路非融合技术治疗颈椎病的良好选择之一。 DCI植入术还可以与人工椎间盘置换( TDR)、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ACDF)联合应用,其适应证较广,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48例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基底区出血患者采用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经头部CT检查均发现基底节区血肿,血肿量25~60 ml,其中5例伴侧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量25~45 ml者37例(30 ml以下7例),45~60 ml者11例。结果 48例患者中血肿清除超过90%者36例,再出血4例,术中发现有明确出血小血管21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术后1周内意识明显改善、瘫痪好转者27例。随访8~32月,死亡3例,其余45例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I级23例,Ⅱ级10例,Ⅲ级7例,IV级4例,V级1例。结论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较为理想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原发肿瘤,其侵袭性生长特征导致传统治疗复发率高、预后差,大量研究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已日臻成熟,靶向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初步结果令人振奋。将肿瘤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与药物、放疗敏感性研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优化,寻找最佳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是胶质瘤治疗研究的方向,将为攻克胶质瘤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早期外侧裂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3例超早期外侧裂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病例。结果术后1~3天复查头部CT,血肿完全清除38例,残留血肿3例(均小于20 ml),再出血2例。随访6月,恢复良好25例,中残12例,重残3例,死亡3例。结论超早期外侧裂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对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彻底,致残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巴中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48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50 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结果术后12小时内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41例,50%~80%7例;术后再出血2例,出血量≤20 ml。本组死亡4例(8.3%),存活病例术后6月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自理7例(15.9%),部分自理20例(45.5%),中度依赖13例(29.5%),完全依赖4例(9.1%)。结论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有效降低颅内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