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 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单一因素对CVD发病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阐明,但关于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二者联合对CVD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通过一项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对CVD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合作用。方法 选取参加开滦研究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随访且同时完成臂踝脉搏博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观察对象,排除baPWV测量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和踝肱指数(ABI)<0.9者,最终共有33 820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aPWV、心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教育程度、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情况等资料。研究随访至2017-12-31,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事件。根据baPWV是否>1 400 cm/s以及同期观察对象是否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非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1组)、非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2组)、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3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4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探究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的影响,并分析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的联合作用。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34±2.38)年,CVD的发病密度为51.67/万人年,各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8%、1.94%、1.75%、4.70%。4组年龄、男性占比、baPWV、BMI、FBG、TC、TG、LDL-C、HDL-C、SBP、DBP、baPWV、心率、BMI、FBG、TC、TG、LDL-C、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比例、服用降糖药物比例、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动脉硬化情况〔HR=2.60,95%CI(1.88,3.61)〕、baPWV/baPWV的标准差(baPWV-SD)〔HR=1.22,95%CI(1.12,1.33)〕、原发性高血压情况〔HR=2.05,95%CI(1.59,2.64)〕、SBP/SBP的标准差(SBP-SD)〔HR=1.26,95%CI(1.14,1.38)〕均为CVD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与G1组相比,各组发生CVD的HR分别为3.33〔95%CI(2.08,5.33)〕、2.81〔95%CI(1.57,5.03)〕、5.98〔95%CI(3.79,9.43)〕,且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无交互作用(P=0.789),在删除服用降压药物人群后重复上述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均是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间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62.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最初被认为主要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随着研究深入,目前已经发现SARS-CoV-2感染会影响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心脏是继肺部感染之后的一大目标靶器官。临床上经常能观察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心脏损伤,其中心肌炎在COVID-19心肌损伤中占1%~7%,这类患者临床预后常较差。令人遗憾的是,目前COVID-19是如何引起心肌损伤,又是如何进展为心肌炎,其相关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目前仍未知。从目前资料分析发现,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介导打击机制较为学者认可外,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介导引发心肌损伤等机制目前仍是推测性的,鉴于心脏MRI、心内膜活检的应用受限,而COVID-19相关心肌炎的尸检等基础研究资料较少,因此,COVID-19相关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医生而言仍是一大挑战。本文就COVID-19相关心肌炎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予以综述,以期有助于增进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进而降低总体死亡率。  相似文献   
63.
背景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远期预后预测目前应用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评分,其在ACS中占比逐年升高,有超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趋势,二者虽同属ACS,但其发病率、急性期死亡风险及远期预后存在明显差异。然而截止到目前,尚无有关针对于NSTEMI患者远期预测的有效工具的文献。目的 分析NSTEMI患者院外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的患者32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心功能、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溶栓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脑梗死、脑出血、贫血〕、吸烟、饮酒。记录患者院内是否心力衰竭、院内用药、GRACE评分、射血分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离子、血脂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至2020-09-01,观察MACE及全因死亡发生情况。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分析NSTEMI患者院外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结果 (1)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年龄、高血压≥2级比例、院内应用倍特类比例、总蛋白、球蛋白、院内心力衰竭比例、未血管重建比例均较高,吸烟比例、肾小球滤过率、低密度脂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较低(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OR=0.621,95%CI(0.408,0.946),P=0.026〕,血红蛋白〔OR=0.983,95%CI(0.969,0.996),P=0.013〕,未血运重建〔OR=2.030,95%CI(1.153,3.573),P=0.014〕,总蛋白〔OR=2.412,95%CI(1.244,4.675),P=0.009〕是NSTEMI患者发生院外MACE的影响因素。(3)进一步建立危险因素的回归方程:logit(P)=3.98-0.476X1-0.018X2+0.88X3+0.708X4(注:X1表示淋巴细胞计数,X2表示血红蛋白,X3表示总蛋白,X4表示未血运重建)。结合各因素的危险系数β,最终建立了总分值为21分,预测截断值为9分的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结论 N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较为常见,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未血运重建是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总分值21分,预测截断值9分的远期MACE发生预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64.
患者,女,66岁,文盲,主因记忆障碍伴反应迟钝1 d入院。患者入院前1 d出现近事遗忘,不伴有精神异常,无发热及二便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脑梗死病史3年余,未遗留明显后遗症。入院查体:T 36.5℃,P 82次/min,R 19次/min,BP 142/80 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反应迟钝,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定向力差,双侧额纹及鼻唇沟对称,示齿、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共济检查稳准,右侧肢体针刺痛觉稍减退,双侧腱反射一致对称,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不同产次对孕妇血脂及妊娠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共1 669例,按孕周及年龄分为4组:妊娠中期适龄组527例、妊娠中期高龄组261例、妊娠晚期适龄组636例、妊娠晚期高龄组245例,其中每组根据产次分为初产妇和经产妇,比较各组血脂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LDL-C/HDL-C比值以及妊娠结局。结果:①妊娠中期适龄组经产妇(与初产妇比较)三酰甘油(TG)、T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妊娠中期高龄组经产妇(与初产妇比较)TG、TC、HDL-C、LDL-C、VLDL-C和HDL-C/TC水平呈升高趋势,但仅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晚期适龄组经产妇(与初产妇比较)LDL-C、VLDL-C、LDL-C/TC和LDL-C/HDL-C水平显著降低,而HDL-C/TC升高(均P<0.05);妊娠晚期高龄组经产妇(与初产妇比较)TG、TC、HDL-C、LDL-C、HDL-C/TC和LDL-C/HDL-C水平呈下降趋势,VLDL-C水平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初产妇相比,适龄组经产妇胎膜早破及胎儿窘迫的发病率下降,高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和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窘迫发生率下降(P<0.05);而适龄组经产妇早产儿和巨大儿发生率升高(P<0.05)。④高龄组GDM和HDCP发生率高于适龄组(P<0.05)。结论:产次对血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导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腺癌患者体内PCNA、BCL-2及BMP2/4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PCNA、BCL-2及BMP2/4在该疾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4年11月间在我院检查取组织活检确诊为十二指肠腺癌患者45例,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分期标准,将以上患者分为Ⅰ组(7例)、Ⅱ组(16例)、Ⅲ组(13例)以及Ⅳ组(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不同患者活检组织中的PCNA、BCL-2及BMP2/4的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45例)进行对照分析,通过统计学软件计算,进一步分析以上因子的表达与十二指肠腺癌的关系。结果十二指肠腺癌患者体内PCNA、BCL-2及BMP2/4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明显(P0.05),Ⅰ、Ⅱ、Ⅲ、Ⅳ四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十二指肠腺癌组织中PCNA、BCL-2及BMP2/4的表达与该类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与该类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分期具有相关性,对诊断十二指肠腺癌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与否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研究,选取开滦研究中参加了2016年度健康体检且完成HbA1c、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的糖尿病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按HbA1c达标与不达标将观察对象分成2组:HbA1c达标组(HbA1c7.0%)和HbA1c不达标组(HbA1c≥7.0%)。以baPWV≥1 400 cm/s诊断为动脉硬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人群HbA1c达标与否与动脉硬化发生的关联。结果纳入统计学分析的观察对象共4 869例,年龄23~89岁, HbA1c水平为(7.61±1.64)%,HbA1c达标者为2 005例(41.2%)。HbA1c不达标组发生动脉硬化的检出率(90.6%)高于HbA1c达标组(8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心率、收缩压、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后,HbA1c不达标增加了糖尿病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OR值(95%CI)为1.60(1.28~2.02)。同时发现,女性糖尿病人群HbA1c不达标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高于男性糖尿病人群,OR(95%CI)分别为1.86(1.10~3.13)和1.64(1.26~2.13)。结论 HbA1c不达标增加了糖尿病人群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IP)对分娩后妇女远期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并且参加了2006-2014年健康体检年龄30~60岁女职工4331人为观察队列,排除妊娠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健康体检之后分娩者以及健康体检时收缩压或舒张压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4072例。根据是否有HIP史将观察对象分为HIP组(n=602)与非妊娠期高血压(NHIP)组(n=3470),观察比较两组人群在2006-2014年健康体检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IP对整体及不同年龄段观察对象分娩后血压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过平均17.17年的随访,发现在4072例观察对象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789例(发病密度1.13/100人年),其中NHIP组589例(1.02/100人年),HIP组200例(1.64/100人年)。在整体观察对象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IP对体检妇女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分别为+4.37、+2.63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34%。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IP对年龄30~40岁、40~50岁体检妇女收缩压的影响分别为+4.17、+3.81 mm Hg,舒张压分别为+3.08、+2.49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30~40岁、40~50岁、50~60岁体检妇女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增加,其RR值(95%CI)分别为2.06(1.35~3.16)、1.45(1.16~1.81)和1.23(1.01~1.50)。结论与NHIP妇女相比,HIP妇女分娩后高血压发病率增加。HIP是妇女分娩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30~6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在年龄30~5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9.
正目前临床上抗凝药物种类较多,但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如何选用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本研究收治1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及继发卒中患者,以吲哚布芬行抗凝治疗,现予报道。1病例患者,男性,82岁,主诉"心悸、胸闷",患者8年前活动后出现心悸、胸闷症状,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未给予重视,上述症状时有发作。5 h前心悸、胸闷症状突然加重,  相似文献   
70.
Dieulafoy病与内脏动静脉畸形都是罕见的血管畸形病变,并且两者均为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经内镜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胰十二指肠动静脉畸形合并Dieulafoy病,在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止血和动脉造影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现报告其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