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8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笔者学习并行发挥,总结认为该法主病针对以心胃同病为主的胸痹,围绕调中理气、治阳建中的调、治脾胃核心治法,在其基础上针对以气虚、血虚为主的本虚和以寒、痰、湿、瘀为主的邪实进行辨治,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达到迅速缓解胸痹及化纳失常症状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2.
心力衰竭(HF)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西医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利尿剂控制体液潴留,减轻心脏负荷.利尿剂作为容量超负荷HF的最根本治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合并利尿剂抵抗的(DR)现象,成为利尿剂使用时影响疗效的关键问题.西医常采取联合应用利尿剂、加用新型利尿剂、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超滤等措施.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衰不仅关乎心这一脏,应是多脏腑相互关联、影响的结果.本文从五脏辨证的角度阐述中医对HF合并DR的认识和临床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217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74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43例,选取无冠心病的老老年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即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比积(Pct)等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冠心病患者不需停服抗血小板药物.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DW值和P-LCR值高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MPV、Pct三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入院时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对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鉴别,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进展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白蛋白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广安门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心内科住院及广安门医院南区2012-2013年体检科查体的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为1组,60≤年龄≤79岁为2组,40≤年龄≤59岁为3组,年龄<40岁为4组,比较各组血清白蛋白的情况.结果 各组血清白蛋白(g/L)比较:1组(35.80±3.58) <2组(47.72±5.93)<3组(50.17±5.60)<4组(51.54±1.90).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白蛋白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他年龄组低.受年龄、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故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疗中,应重视血清白蛋白的监测,积极干预,以改善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35.
<正>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可调控基因表达且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RNA,由约22个核苷酸构成。1993年,miRNA在秀丽隐杆线虫内首次被发现,至今已发现的miRNA超过1 000种。作为一种新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mi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不完全配对,对mRNA进行切割或抑制翻译,促进mRNA降解或抑制  相似文献   
36.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与肾脏均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病涉及心、肾两脏,由心及肾,或由肾及心,或心肾同病,故治疗时应两者兼顾。目前单纯西医治疗并未取得较好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获益较差。相比之下,中医学从"心肾相关"理论认识心肾同病历史悠久,相关方剂的治疗作用不仅被研究证实,更能在临床上取效。因此,从传统"心肾相关"思路探讨心肾综合征(尤其是Ⅰ型和Ⅱ型)的证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7.
失眠病机总属阳不入阴,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嗜食肥甘,易引起气机不畅,形成气郁,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产生痰湿瘀热(火)等病理产物,影响阴阳交通,阳不入阴而致失眠.气郁与失眠的发生密切相关,气郁为六郁之始,可化火伤阴,可兼夹他邪,包括痰瘀食郁等,气郁日久又可导致阴阳两虚,故临床治疗应当以调气解郁安神为本,清热除烦为辅,兼以益气养阴、温阳健脾以固本,活血化痰治标,同时配以养心、重镇安神之品.治疗时运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逍遥散、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并配合心理疏导,包括言语安慰、生活方式指导等,可对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心律失常疾病,由窦房结功能受损和搏动异常引起.国医大师刘志明教授认为SSS的病机为"阳郁血瘀".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以刘志明治疗SSS的学术思想为切人点,阐释SSS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39.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慢性病,也是引发心脑血管风险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常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肥胖和血脂紊乱等并存,统称为心脏代谢综合征。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IR为主要病理基础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40.
高血压病肾损害是高血压病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因高血压肾损害导致的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给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危害。该文回顾了现代医学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案以及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为合理降压、改善肾功能及减少心血管病死率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