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分离株Cox1、Nad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及分子钟,为推测其进化关系及起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2份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术后标本,对多房棘球蚴线粒体DNA Cox1、Nad1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棘球属绦虫Cox1基因和Nad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观察种内变异情况并构建进化树和分子钟。结果 所有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的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Cox1、Nad1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99%以上,共获得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有2个分离株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性100%的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收集的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聚类效果明显;分子钟推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起源于9.4万年前。结论 本研究发现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存在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首次发现2种基因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优势株为亚洲株,起源时间约在9.4万年前。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畜禽屠宰和消费均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仅肉牛的屠宰量约达到2100万头,屠宰后的胴体是主要被加工和消费的肉产品,约占牛活重的52%,而头、蹄、内脏、骨、血等副产物占牛活重的48%,加工消费则相对较少~([1-2])。在牛副产物中也含有大量的可供消费和利用的资源~([2-5]),如牛心、牛肝等内脏可制作酱卤制品  相似文献   
3.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酶,可降解哺乳动物必需氨基酸色氨酸水平,通过犬尿氨酸途径催化起始和限速步骤并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参与免疫应答。IDO一方面对微环境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感染、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等;另一方面,对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同样发挥抑制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因此,IDO被认为是在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双刃剑作用的重要介质。本文就IDO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肝棘球蚴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鼠泡型包虫囊液(MCF)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表达IDO的能力。方法 通过体外诱导培养获得BMDCs,分别与MCF(MCF组)、rmIFN-γ(阳性对照组)和RPMI-1640培养基(阴性对照组)进行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各组BMDCs,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BMDCs表面IDO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MDCs表面IDO蛋白水平,ELISA方法检测BMDCs上清液中IDO浓度变化。结果 MCF组BMDCs表面IDO mRNA相对表达量和BMDCs上清液中IDO浓度在24 h达到峰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F=303.305,5752.473,P<0.01);而MCF组BMDCs表面IDO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48 h达到最高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71,P<0.01)。结论 MCF具有上调BMDCs表面IDO表达的能力,为进一步揭示泡型包虫病的免疫耐受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解析青海天峻地区人和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的基因型及基因多态性。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别针对cox1和nad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16份绵羊源和2份人源细粒棘球蚴分离株样品进行PCR扩增、测序及cox1和nad1基因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18株细粒棘球蚴分离株均属于G1型。其中cox1基因单倍型共有9种,变异位点16个,单倍型序列之间碱基差异0~5个,变异率达0.31%;nad1基因单倍型共有7种,涉及变异位点共15个,单倍型序列之间碱基差异1~8个,变异率达0.89%。结论 青海天峻地区人和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为G1型,其cox1基因多态性较nad1基因多态性丰富;cox1基因用于细粒棘球蚴分离株间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的分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青海藏区高原的藏族儿童泡型包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影像学和血清学方法对玉树州、果洛州在校小学生开展泡型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B超共调查儿童19 629人,泡型包虫病总患病率为1.13%(221例);血清学调查9 888人,总阳性率为12.59%(190例)。玉树州和果洛州儿童泡型包虫病总患病率分别为0.42%(31/7454)、1.57%(190/12 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2,P0.005);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4.26%(302/7081)、18.56%(1 835/9 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77,P0.005)。儿童患病率最高的3个县为果洛州的达日县4.31%(106/2461)、班玛县1.92%(26/1 351)和玉树州的称多县1.11%(18/1 612)。男童和女童泡型包虫病总患病率分别为0.91%(91/9 954)、1.34%(130/12 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0.005);男童和女童血清学总阳性率为12.10%(1 037/8 568)、13.09%(1 100/8 4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3,P0.05)。不同年龄组间儿童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P0.05)。泡型包虫病患者P1a型占67.76%(145/214),P1b型占10.75%(23/214)、P2型占16.36%(35/214)。患者病灶直径5cm者占87.38%(187/214),10 cm者仅占2.80%(6/214)。结论青海南部藏区高原儿童存在泡型包虫病的严重流行,但多数患者为泡型包虫病早期,应加大儿童泡型包虫病的筛查力度,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三江源鄂陵湖区水环境现状,形成未来监测和评价湖区水环境的基础构件,为保护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鄂陵湖进、出水区及东、西岸边区水面以下0.5 m处各设采样点1个;在湖心区水面以下和湖底以上0.5 m处各设采样点1个.分别于平水期(2005年8月)、枯水期(2005年10月)和丰水期(2006年5月)进行采样.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2002)确定水质监测的物理、化学指标.测定方法参照《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水质分析方法》进行.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 鄂陵湖区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平均水温为5.6℃,pH值为8.49,钙镁总量为95.4 mg/L,悬浮物为87.0 mg/L,氯化物含量为45.0mg/L,硫酸盐含量为80.0mg/L,溶解氧含量为7.1 mg/L,化学需氧量为11.0mg/L,5日生化需氧量为2.0mg/L,铜含量为0.002 mg/L,锌含量为0.009 mg/L,均在标准范围内.结论 鄂陵湖区水质良好,清洁无污染,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水质标准,因此,可作为源头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分离株Cox1、Nad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及分子钟,为推测其进化关系及起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2份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术后标本,对多房棘球蚴线粒体DNA Cox1、Nad1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棘球属绦虫Cox1基因和Nad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观察种内变异情况并构建进化树和分子钟。结果 所有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的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Cox1、Nad1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99%以上,共获得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有2个分离株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性100%的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收集的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聚类效果明显;分子钟推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起源于9.4万年前。结论 本研究发现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存在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首次发现2种基因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优势株为亚洲株,起源时间约在9.4万年前。  相似文献   
9.
叶森  王宏宾  付永 《临床荟萃》2022,37(1):72-76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在机体正常发育和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TGF-β反应性失调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TGF-β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TGF-β及其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脏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包虫研究现状、热点和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2009-2019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和外文论文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收录的包虫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类型、期刊、高被引文献、关键词、文献发表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中国包虫研究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兽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相关研究文献发文量最大的年份是2018年,共683篇;期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载文量最多,共177篇;文献主要产出机构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医院,其中论文数量发表最多的机构是新疆医科大学;统计分析发现每年的文献发表量呈现递增趋势;包虫的防治研究仍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我国学者在包虫研究方面,主要侧重包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的诊断、治疗防控以及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我国在包虫研究领域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力度较大,包虫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